参考答案 1.C(A.匮乏 毗邻pí,B.叠→迭 记载(zǎi),D.继→既 风云变幻) 2.A(“不免”表示由于某种原因而自然导致某种结果。“难免”表示某种原因很可能导致某种结果,这种结果虽然主观上不愿意它出现,但客观上又很难完全避免。“考察”着重指观察、调查、研究,目的是取得材料,研究事物,如山川、地形、地质、工程、运动、科学研究的对象等等;而“考查”着重指依据一定的标准检查、衡量,目的是评定或审核,对象常是非重大的、多半是人们的所作所为,如成绩、学习、业务、工作、活动、行动、言论等。“中心”“重心”都表示事物的主要部分。“重心”表示事物里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中心”表示事物里周围所环绕的中央部分。) 3.B(①保持陈述对象一致,②句式一致) 4.A(B. “巧夺天工”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生成的,只用来形容人的技艺高超,使用对象不当。 C.自顾不暇:暇,空闲。自己照顾自己都没有工夫,指没有力量再照顾别人。可改为“目不暇接”。D.搭配不当,“熟视无睹”不能带宾语A、虚左以待:泛指留出位置恭候他人) 5.D(A.成分残缺,在句尾加上“制度”与“建立”搭配B.搭配不当,“发生”改为“产生”。C.语意重复,“约”和“左右”重复,去掉一个。) 6【答案】B 【解析】题干问的是“下面对‘文化消费品位’的理解,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 7【答案】D 【解析】“而到图书馆借阅则不属于文化消费”错误。 8【答案】C 【解析】题干问的是“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把选项与文章中的相关语段对比分析,找出细微的不同。 9.C 申:表白 10.C A项:在;表被动 B项:代词;如果 C项:主谓之间,取独 D项:表顺承;表转折 11.A 12.D“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错,原文是“宪来求铭”。 13.(1)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 (2)欧阳发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 14.【答案】 (1)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2)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15. 16.【答案】①阴阳二者是什么关系呢;②阴阳是互相对立的;③但也是互相依存(统一或配合)的(每空2分) 【解析】这是一道因境补文的题,答题时要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要注意后文的“这种关系”,第②空要注意后面的“对立的”,第③空要注意后文的“互相转化”。 17.参考答案:④①③⑤②【考查点】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衔接连贯的能力。 【解析】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解答本题,首先应关注本题中的时间性词语,如“出来”“最初”“渐渐”“先是”“开始”“越来越”,确定④为第一句,④和①有顶真关系,并有“开始”一词,③用“最初”照应前句的“放射出”,⑤句紧接着解释“不同色彩”,②句用“越来越热”显示出层次感 18、答案:曾经提出“为什么当代青年拥有网络资源却沉浸于自我的小世界”这一问题的美国大学教授马克•鲍尔悲观地认为人类或许将进入一个只剩下娱乐和成功的黑暗无知的时代。 或者:悲观地认为人类或许将进入一个只剩下娱乐和成功的黑暗无知的时代的美国大学教授马克•鲍尔曾经提出“为什么当代青年拥有网络资源却沉浸于自我的小世界”这一问题。 六、现代文阅读(18分) 19.(4分) 粗鲁顽劣,正直倔强,朴实仗义,善良宽容。 评分标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20.(4分) 欲扬先抑(前后对比)。前面写大斌子抽烟、捉弄老师、偷麦子,让人感觉他很坏,结尾写他为了帮助老师,甘愿挨打和背负罪名;使人物形象突出,读者印象深刻。 评分标准:手法1分,阐释1分;作用2分。 21. (4分) ①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大斌子、王老师态度转变,彼此理解,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②符合阅读心理——结尾美好,情节上与上文形成对比;③深化主题——突出人性的善美。 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得满分。 22. (6分) 特点:顺叙插叙交替使用。分析:①全文采用顺叙方式,故事展开更条理,更加完整。②插叙大斌子与老王头的恩怨和自己的感慨等,使故事来龙去脉更清楚,增加故事的波澜。③丰富了人物性格;④帮助读者加深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评分标准:特点2分;作用4分,每点1分。 【审题】 相同点:怎样活着才有价值?为别人?还是为自己? 不同点:材料①“不为别人而活”强调不能被别人左右,要坚持自己的信念,走属于自己的道路,实现自己的价值。材料②“为别人而活”是强调奉献精神,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实现价值的升华。 辩证分析:两者谁是谁非呢?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又合理。 【立意】 既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实现自己的价值,又要有奉献精神,实现价值的升华。 译文: 先生姓欧阳氏,名发,字伯和,(江西)庐陵人,是太子少师文忠公欧阳修的长子。先生为人纯朴诚实,不会欺骗他人,对内对外能做到态度同一,淡薄名利,没有特殊的不良爱好,他志向坚定,爱好礼义,学习刻苦。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制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这时欧阳修禄位已高,先生已经十五岁,就拜胡瑗为师,恭谨温顺,又完全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先生长大以后,更加重视学问,不去研究那些应对科举考试的文章词藻,只去探究古代那最早出现的论议文字,从上古时代始有文书以来直到现在,君主臣宦世代相传的系统,每个朝代的法令规范以及礼乐制度,其它至于天文地理等学问,没有不学习研究的。先生学习这些不是为了追求应对眼前而浮光掠影,只注意枝枝节节,而一定探本溯源,了解学问的前因后果。编辑整理资料都分门别类,考查研究一定要有收获,有收获还要能有所用。啊,先生的志向也算够大的了!但是,他与人相处不随意迎合他人,议论事情坚持原则,即使遇到有权有势的人也不会有一点屈居其下的意思,关键时一定要陈述自己的意见,因此,他们也不愿意随意任用他,让他发挥其所能,因而,别人也很少能了解他的。现在,先生已经去世了,眉山苏子瞻(苏轼)感到很悲伤,认为先生继承了其父文忠公(欧阳修)的学问,可以称得上是东汉蔡邕(字伯喈)、西晋张华(字茂先)这类人了。 先生做殿中丞时,曹太后逝世,皇帝下诏确定皇曾孙服制。负责仪礼的礼官陈襄犹豫不决,将前往哭吊前,召见先生,询问服制之礼,先生从容应答,陈襄当即奏禀皇上,采纳了先生意见。在这时候,正值司天监讨论古代测候风云星月的占卜的书籍是否有不同,准备协调不同意见,创制天文书,很长时间没能完成,这时,陈襄正总管这件事,就推荐先生参加修订。先生推求考证,判断是非,取舍比较,编订完成后,皇帝下诏将此书藏于太史局。 先生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他编著的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他未完成的著述还有几十篇。 先生夫人吴氏,是原丞相正宪公吴充的女儿,封寿安县君。儿子一个,名宪,做过滑州韦城县主簿。女儿七个。先生于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于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欧阳修)的墓地,其子欧阳宪前来,要我为先生写一篇墓志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