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经开区实验高级中学高2014级高三上学期期 中试卷 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一)(9分,每小题3分) 1.B(原文将“天人合一”解释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时下流行的说法,反映的是时人的看法。选项将意义扩大了。) 2.C(从原文看,下“罪己诏”是有的皇帝。选项将范围扩大了。) 3.A(原文中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的出现被古人认为是对统治者的惩戒。) 二、现代文阅读(二)(12分) 4. E 2分,C 1分,D 1分。 (A成为“中国无土栽培第一人”错误;B“我国第一个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错误,原文是“我国农业高校第一个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D不严密,应该是“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了全 世界的关注”但也有合理的成分。) 5.①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农药的合成研究,成为我国最早把同位素 应用于农药残留研究的专家;②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与动力学结合的示踪动力学理论和方法,为我国农药安全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③统领全国有关科研机构协同作战编制完成我国第一部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任答两点4分) 【解析】这是一道局部信息筛选的题目,注意明确题干要求是“减少农药污染”和“安全使用农药”方面的工作,注意选准答题区位。 6.①敢为人先:创建我国农业院校第一个同位素实验室,制订中国第一部农药安全使用标准;②勇于探索:实验室条件、仪器短缺、没有任何经验可循,边建设边工作;较早关注环境污染问题,并且着手研究应对办法。③勇于坚持:核农学研究由热转冷,农业物理系纷纷下马,教师纷纷离岗,顽强地坚持。④领导、协调能力较强:运筹帷幄,决策千里,协调各方,戮力同心,编制出29种农药与19种作物组合的69项农药安全使用标准。⑤注重实用:20世纪60年代初,大量使用农药也导致农作物产品的污染,20 世纪70年代,我国的农药公害问题越 来越严重,陈子元都作针对性研究。⑥身先士卒,不惧危险:1959年10月,农学院谢学民等两位青年教师受命从北京将放射源取回。放射源被送到实验室后,陈子元亲自上阵操作。(答出4点5分,3点3分,只照抄链接材料中的内容给1分,只要能运用文 章的具体事例证明所提的观点即可给分) 【解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课标 卷的探究主要是列举式的,针对题干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在文中找到依据即可。 三、现代文阅读(三)(14分) 7.CD(答C得2分,答D得1分,答B得1分,AE不得分。) 8.四则材料围绕着“第21个世界读书日”活动,从三个角度进行报道。①作者角度:材料三和材料一分别从国内外市场报道中国作家创作,签名售书的情况,前景较为乐观。②销售者角度:材料二为主,一、三次之,报道了目前图书销售的现状,虽经营惨淡,但用心良苦,营销者不仅追求赢利,更追求文化品味和民族精神。③读者角度:材料四为主,其它次之,报道了读者的阅读现状,包括阅读习惯,阅读目的,阅读体验等。 9.观点一:图书品质是盘活阅读市场的根本,是谓“酒香不怕巷子深,书好不嫌门面小”。①作家麦家的作品《解密》继鲁迅、钱钟书、张爱玲之后被收进“企鹅经典”文库,麦家能够一举打入国际市场,根本原因还是他的作品好,作者追求的是“有心跳声”的故事和“迎合自己”的心声的创作;②小书店店主都知道淘选精品,天泽书店把“好书”奉为圭臬,守望书店守望着“个性、灵感和文化范儿”,荒岛书店做足了“人是感情动物”的生意;③爱好阅读的人,把读书看作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之举,他们在小店里“捧起一本心仪的书,每一页都有温度,那感觉叫幸福”,他们读心爱的书 “沉甸甸的书拿在手里细细品读,让人觉得这就是知识的重量,每读完一本都很有成就感”。 观点二:在信息社会,媒体宣传,广告效应不容忽视,是谓“人是衣裳,马是鞍,包装宣传勿小看”。(2分)①欧美媒体在宣传上“下足了功夫”,使得麦家的《解密》迅速被译为33种语言在海外火了起来;②“世界读书日”(4月23日),自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确定以来,世界各地都在践行传播知识、表达观念和交流信息的宗旨,比如2016年春季德国的“莱比锡读书节”、丹麦的“霍森斯作家节”和中国“德阳本土作家签名售书”活动;③商家(书店)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德国人安娜特专营一家中国图书的网络书店,每次活动她都现场售书;天泽书店请资中筠等学者举办演讲、讲座;荒岛书店的小猫咪以及他们开展的各种有趣的读书会和荒影会。 观点三:麦家认为,人性是一致的;木南觉得,有些东西是不变的——人类对话交流积极、向善的本性一致且不变。①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读者不仅通过文字与作者对话还渴望通过作家签字售书等形式零距离对话,在欧洲,读者很失望:“书以后还可以买到,但是 得不到麦家的签名了。”在德阳,很多人在签售台前排队候购,作者和读者们亲切交流互动。②阅读是商家与读者的对话,好的书商不仅自己读书,还想尽办法替读者淘到好书,而且善于和读者交流沟通,荒岛书店的土著木南说:“人是感情的动物,不能用有用没用来衡量读书。”守望书店的马利强“随时可以和读者联系,聊天”,这种亲和力以及自身的独特气质,是他的小书店的生命力所在。③阅读是读者和读者的对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本书不论在国外国内,都不可避免被误读或捧读”,误读也好,捧读也罢,阅读鉴赏是开放的,正如市民小刘说:“有时候还能在论坛上和读友们一起聊聊小说情节,阅读体验更丰富,既能欣赏小说内容,又能与人分享,一举两得。”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完成4-7题。(19分) 10.C(徐光启因自己的抱负不得施展,请求辞职而去,没获得批准。接着以疾病为理由,辞官归乡。辽阳被攻破,熹宗下令起用他。回到朝中,他大力提议多铸造西洋大炮,以加强城防。) 11.B(考中乡试的被称为举人。明、清两朝的秀才专指府、州、县学的生员。) 12.B(徐光启只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意见不合,并没有受到他的弹劾。) 13.(1)元朝时(使用此法)就曾有(推算)应当发生日、月食而实际无日、月食的事,郭守敬尚且如此,就不要责怪钦天监台官推算失误。(“食”,1分,“且尔”1分,“失占”1分,大意2分) (2)御史说,徐光启盖棺下葬的时候,口袋中没有多余的钱财,请朝廷加以优厚抚恤,以使贪官污吏感到羞愧。(“赀”1分,“优恤”1分,“愧”1分,句意2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万历二十五年,在本省的科举考试中取得第一名,七年后考中进士。由庶吉士做到赞善。曾跟从西洋人利玛窦学习天文、历算、火器,完全掌握其方法。继而全面学习军事、屯田、盐政、水利等各种书籍。 杨镐在辽东兵 分四路而丧师,京城大为震惊。徐光启屡次上书请求操练军队,以身体力行报效国家。神宗赞赏他的这种壮举,破格提拔他为少詹事府的副长官兼主管河南道的监察御史。徐光启在通州训练士兵时,又条列了有关军国大事的十条奏议呈上朝廷。当时辽东战事正吃紧,无法按他奏文请求的措施实行。徐光启上疏力争,朝廷才稍稍拨给他少量民兵和武器军械。 不久,明熹宗即位。徐光启因自己的抱负不得施展,请求辞职而去,没获得批准。接着以疾病为理由,辞官归乡。辽阳被攻破,熹宗下令起用他。回到朝中,他大力提议多铸造西洋大炮,以加强城防。熹宗认为他的主张很好。正要商议加以采纳他的建议,但是徐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的建议不一致,御史丘兆麟弹劾了他。他又称病请假回家。天启三年以原官起用,很快被提拔为礼部右侍郎。天启五年,魏忠贤的党羽智铤弹劾他,他丢掉了官职,在家闲住。 崇祯元年被召回朝廷,又提出练兵建议 。不久,他以礼部左侍郎的身份主持礼部事务。崇祯帝为国家财政状况感到忧虑,命朝廷大臣贡献屯田和盐政方面的好办法。徐光启说,屯田的方针在于垦荒种田,盐务的方针在于严禁民间私自贩卖。崇祯帝赞扬并采纳了他的意见,提拔他为礼部尚书。当时,崇祯帝因为日食的发生与事先推算不符,想要处分钦天监五官灵台郎。徐光启说:“五官灵台郎 预测天象是按照郭守敬的方法,元朝时就曾有推算应当发生日、月食而实际无日、月食的事,郭守敬尚且如此,就不要责怪钦天监台官推算失误。我听说,任何一种历法使用久了就必然会产生误差,应该及时加以修改订正。”崇祯帝接受了他的意见,下诏请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来推算,进行改历的工作,徐光启任监督。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14.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盏,舱外,风吹浪涌,夜雪纷飞。(2分)颔联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冬夜羁旅图(2分)抒发了作者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1分) 15.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2分)但本诗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卜,但是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然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2分)而《登高》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2分)( 没有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的酌情扣分) 16. (1)留取丹心照汗青 (2)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 A(挖空心思:形容费尽心思,想尽一切办法。贬义词。千方百计:想尽或用尽一切办法。搜 肠刮肚:比喻绞尽脑汁,苦思苦想。) 18. A(B “切忌不要”重复;C语序不当,应调整为“似乎出现了难以阻挡的下跌”;D偷换主语,应在“吸引”前添加主语“饼屋”。) 19. D (横线处的内容同前句应是转折关系,选用“其实”表转折的句子;材料最后一句讲明“有别的原因”,所以句中不用“因为”来讲原因;“写家”一词与横线后的句子衔接更紧。) 20. ①鸾凤夜莺之鸣 (1分) ②雀鸟鸡犬也会提高长进(2分) ③也才会被识别和扬弃(2分) 21.参考示例: ①“赢”字由“亡”“口”“月”“贝”“凡”构成。(2分)② “亡”表示危机意 识,“口” 表示沟通能力,“月”表示时间概念,“贝”表示取财有道,“凡”表示平常心态。(2分)③危机意识、沟通能力、平常心态、时间观念加上取财有道,是成为真正赢家的必备要素。(2分) 六、写作(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