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答案 1.C(文中的风雪描写只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没有林冲情感的投射。) 2.B(“这些特定的精神内涵”是人们赋予它们的,最终也不能说是它们与生俱来的。) 3.D (这段话主要说明“人的现实处境和主体心态会导致其对自然有不同理解和表现”。) 4.B 5.①赞扬傅雷夫妇内慧外秀,珠联璧合,相得益彰。②与含冤自杀形成强烈的反差,③增强悲剧色彩。控诉那个时代对知识分子精神的巨大摧残。(每点1分) 6.①傅雷在政治上是清白的,从“反党罪证无非是一面小镜子和一张褪色的旧画报”“并非傅雷本人之物”上看出。②傅雷在经济上是清白的,妥善处理“房租”“存单”“丧葬费”这些大小财产问题。③傅雷的文章是干净的,从傅雷“凡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上看出。(每点2分) 7.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A项“因此他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都主动向对方提供帮助,这是他回报的方式。”显然不合文意,玛兰不是为了回报,而是伪善。B项“这样描写达到了照应上文的目的”此处描述是为了满足他的虚荣心,而非照应上文。本题误区在于对小说内容和人物形象的把握不到位,以致于造成误选AB。 答案:CD (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AB不给分。) 8.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解答本题要从全文出发,把握住人物行为、语言、心理和细节描写,从而全面归纳概括出人物性格的特点。本题误区在于答案要点不全,表述语言不规范。 参考答案:自私,趋炎附势,见风使舵;伪善,爱慕虚荣,自高自大;天真,热心,却没有原则。 9.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和主要表现手法。解答本题需从小说整体入手,重点把握这一情节设置对故事发展的推动作用,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揭示了小说人物形象的本质,同时也达到了对主人公玛兰讽刺的效果。考生对情节的作用理解把握往往不能从整体入手,这样就无法理解和概括出情节设置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刻画的作用。 参考答案:(1)补充故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 (2)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 (3)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 10.答案:C。 解析:“读之叹曰”不可分开,排除AD,“博辩隽伟”不可分开,排除B。 11.答案:D。 解析:“迁”指升迁,左迁指贬官。 12.答案:A 解析:苏轼看后并没有自愧不如。 13.答案:(1)(5分)晁补之暗中记住他们的姓名,对他们的行装都了解得很清楚。一天,他设宴请客,传召贼曹官,并把捕贼的方法教给他,席间依次斟酒还没有斟完,贼曹官就已经把盗贼全部抓来了(“默得”,译为“暗中记录”;“审”,译为“清楚的知道”;“竟”,译为“结束”;句意2分) 【参考译文】 14.DE(D不是指仙女,而是指天空;E并非身处旷野,诗中只是比喻的说法,是一种想象) 15.本词是围绕“愁”(或“忧”)来写的(1分);上阕用了比喻手法,看不见的愁把天空都撑破了,极写愁思之深;(2分)下阕化抽象为具体,忧比喻成春草,由于忧多,只好移却南山,变成平坦辽阔的旷野,把无边无际的忧深深地埋下去。(2分) 16.(1)夜深忽闻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7.C18.C 20.①从他读过的书能看出来 21.答案(5分):(1)从表中看出该地人口的特点是:①人口出生率明显逐年降低;②青壮年人口增加,儿童数量减少;③老年人口逐年增加。(每空1分,共3分) (2)针对65岁以上人口比率不断攀升的情况,提出你的建议: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使老有所依、老有所养;②计划生育政策亟需调整。(答出其中一点,即给2分)解析:首先,整体认读图表内容。关注坐标曲线图曲线变化的规律。其次,归纳认读结果,注意:①重视数据变化。②把握考题要求。 22. [写作提示] 信封信纸、笔墨纸砚、书香墨宝,代表的是传统文化;飞信微信、鼠标键盘、手机电脑是现代科技。这则材料实际上引导我们如何看待两者的关系。 1.可以从“守住传统文化”的角度立意。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是我们的精神家园。看来,传统文化不能丢,应该坚守。 2.可以从“没有发展便没有一切”的角度立意。如果一味抓住传统文化而不知变通,势必会造成畏步不前的情况。因此,要注重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 3.可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来谈,既要注重传统文化,又要重视科技发展,两者并不是水火不容,矛盾对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