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答案 一、1-3:CDA 二、(一)4.B 5.C(尚书是各部长官,副长官叫“侍郎”。) 6.C(太子是杀死皇帝反叛。“弑”是“臣杀君,子杀父”之意。) 7.(1)现在城内粮食匮乏,百姓无心固守,只是因为城门紧锁,戒备 森严,逃不了罢了。(大意3分,“但”、 “扃”各1分) (2)张畅派门生荀僧宝进京,通过颜竣陈述刘义宣准备反叛的征兆情况。(大意3分, “陈”与“衅”各1分) (二) 8.不同点:景色不同、手法不同。包诗写的是金陵秋景,写秋高雁飞、残照斜阳、江山依旧的凄凉萧瑟之景。诗歌运用拟人手法,将江山拟人化,写江山不管天下兴亡之事、任凭夕阳伴着客愁。刘诗写的是春天清晨和傍晚的景色,清晨的江边,早潮上涨淹没了冶城的洲渚,傍晚时分,征虏亭寂寞地矗立在斜晖之中;蔡洲上的一片新绿惹人眼。诗歌运用对比手法,首联用昔日吴国的雄图霸业(冶城)以及东晋贵族之家曾在这里饯行送别的热闹场面(征虏亭)与眼前的一片荒凉的景象(潮满、日斜)形成对比;颔联将今日蔡洲的新绿和昔日幕府山上的袅袅青烟形成对比,这一联熔古今事与眼前景为一体。 9.①情感:包诗抒发了作者对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慨叹,表明六朝兴亡皆由人事;思想:借古讽今,表现作者对安史之乱后政事日非、家国衰败的悲愁。 ②情感:刘诗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情。感叹冶城和吴国的雄图霸业一样,早已在时间的长河中消逝殆尽了。思想:借古讽今——揭示了六朝兴亡的原因就在于人事,并警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勿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步六朝后尘,希望当今的统治者能够以史为鉴。 (三)10、 (1)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2)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3)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三、 11.(1)答A 给3分,答B 给2分,答C.D .E不给分。(C.理解错误。这句话是萨劲特对石人耶稣说的,表现了萨劲特对石人耶稣的坦诚友好。D.没有床位、晚饭已经供应过、地方已被占满,这是收容所拒绝他的原因。E.表述不当。从情节上看,萨劲特并不是有意去撞倒小教堂,是警察要拉走他,他抱着柱子不走,而把小教堂弄倒了。) (2)①在经济萧条的年代,想寻找收容所但却碰壁的萨劲特遇到了代表仁慈博爱的牧师,但被他拒之门外。②他想到小教堂躲避风寒,但小教堂的门紧锁着。与警察产生误会,而拉倒了教堂。③他产生耶稣离开十字架,在他身边跟着走的幻想,最终发现自己现实中已被投入监狱。(6 分) (3)①“门”本应是接纳、包容的象征,但从萨劲特的遭遇来看,无论是宣传博爱平等的牧师的“住宅的大门”,还是显得宁静、殷实的小教堂的“门”,对他都是一种拒绝,唯一可以收容他的是监狱的“铁栅门”。(2分)②作者通过不同的门,讽刺了披着宗教外衣的牧师们的虚伪,(2分)也揭示出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及种族之间的不平等。(2分) (4)①从情节上看,加上这样一个虚构的情节,把现实情境与虚幻情境相结合,使小说在表现上富于变化,能够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②从人物上,从十字架上走下来的耶稣谈吐坦诚,平易近人,与牧师等形象形成对比。③从主题上,耶稣与牧师等人对待萨劲特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那些嘴里宣扬基督教义,而实际上不行平等博爱之实的人的批判。 (答一点给两分,答两点给5 分,答满三点给满分) 四、12-16:ACDD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