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裴胄,字胤叔,其先河东闻喜人,今代葬河南。胄明经及第,解褐补太仆寺主簿。属二京陷覆,沦避他州。贼平,授秘书省正字,累转秘书郎。陈少游陈郑节度留后,奏胄试大理司直。少游罢陇右节度李抱玉奏授监察御史不得意归免陈少游为宣歙观察复辟在幕府抱玉怒奏贬桐庐尉。浙西观察使李栖筠有重望,虚心下士,幕府盛选才彦。观察判官许鸿谦有学识,栖筠常异席,事多咨之;崔造辈皆所荐引,一见胄,深重之,荐于栖筠,奏授大理评事、观察支度使。代宗以元载隳紊朝纲,征筠入朝,内制授御史大夫,方将大用,载怙权,栖筠居顾问刺举之职,与不平。及栖筠卒,胄护栖筠丧归洛阳,众论危之,胄坦然行心,无所顾望。寻为行军司马,迁宣州刺史。杨炎初作相,锐意为元载报仇,凡其枝党无漏。适会胄部人积胄官时服杂俸钱为赃者,炎命酷吏员宇深按其事,贬汀州司马。寻征为少府少监,除京兆少尹,以父名不拜,换国子司业。迁湖南观察都团练使,移江南西道。前江西观察使李兼罢省南昌军千余人,收其资粮,分为月进,胄至,奏其本末,罢之。会荆南节度樊泽移镇襄阳,宰相方议其人,上首命胄代泽。胄简俭恒一,时诸道节度观察使竞剥下厚敛,制奇锦异绫,以进奉为名。又贵人宣命,必竭公藏以买其欢。胄待之有节,皆不盈数金,常赋之外无横敛,宴劳礼止三爵,未尝酣乐。时武臣多厮养畜宾介,微失则奏流死。胄以书生始,奏贬书记梁易从,君子薄其进退宾客不以礼,物议薄之。贞元十九年十月卒,时年七十五,赠右仆射,谥曰成。 (节选自《旧唐书•裴胄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游罢/陇右节度李抱玉奏授监察御史/不得意归/免陈少游为宣歙观察/复辟在幕府/抱玉怒/奏贬桐庐尉/ B.少游罢/陇右节度李抱玉奏授监察御史/不得意/归免/陈少游为宣歙观察/复辟在幕府/抱玉怒奏/贬桐庐尉/ C.少游罢/陇右节度李抱玉奏授监察御史/不得意/归免/陈少游为宣歙观察/复辟在幕府/抱玉怒/奏贬桐庐尉/ D.少游罢/陇右节度李抱玉奏授监察御史/不得意归/免陈少游为宣歙观察/复辟在幕府/抱玉怒奏/贬桐庐尉/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经:通明经术。汉始以明经射策取士;唐代成为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与进士科并列,同为士流所重。 B.解褐:脱去平民穿的粗布衣服,换上官服,指开始进入仕途。 C.代宗:是中国古代皇帝谥号的一种。这里指唐代宗李豫,762年—779年在位。 D.司马:古代官职,马在古代战争中占据重要地位,司马即专门管马匹的官,后指掌管军政的官职。唐代时司马只是州刺史的属官,无实权。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裴胄重情重义。李栖筠对裴胄有知遇之恩,又与权臣元载不和,备受排挤;他去世后,裴胄不顾众人的劝阻,冒着得罪元载的风险,护送其灵柩回洛阳。 B.裴胄守正奉公。江西观察使李兼擅自裁减南昌军一千多人,将省下的军费,逐月献给朝廷,以邀功买宠;裴胄到任后,奏明原委,拨乱反正,取消了月进。 C.裴胄体恤下属。当时的权贵对自家的宾客非常严苛,宾客微有过失就被流放或处死。裴胄将犯错的宾客梁易从仅处以贬退,而受到所谓君子的鄙视与攻讦。 D.裴胄深受赏识。陈少游、李栖筠、许鸿谦、崔造等都对裴胄给予过举荐或提携;在荆南节度使人选上,皇上甚至首先提出由裴胄来接替樊泽。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杨炎初作相,锐意为元载报仇,凡其枝党无漏。 (2)常赋之外无横敛,宴劳礼止三爵,未尝酣乐。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望岳① 杜甫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②。 【注】①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这一首是咏西岳华山,当时作者被贬华州司功参军,不久便辞官携家迁徙。诗中的玉女洗头盆、车箱谷、箭栝峰、通天门皆为华山著名景点,以地名巧妙入诗为本诗一大特色。②白帝:即少昊,古代汉族神话中五天帝之一,主西方之神。真源:本源,这里指仙道。 8.诗的首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5分) 9.这首诗与《望岳》(岱宗夫如何)同为咏山之作,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说“是进亦忧,退亦忧”,“进亦忧”指的是“ ”,“退亦忧”指的是“ ”。 (2)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圣人无常师”,并用孔子从师的事实“ ”和孔子的言论“ ”来论证,很有说服力。 (3)赤壁之战,事关东吴存亡。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战在即,作者却插入“ ”这一温馨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不仅刻画了周瑜的“雄姿英发”,也预示了东吴终将获胜,因为周瑜正是战役胜利的关键人物。如果东吴战败就会出现杜牧《赤壁》中所写的“ ”的严重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