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重庆一中高2017级高三上期半期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B “通过废旅店的方式”禁止擅自迁徙太绝对。让没有介绍信的人住店才会被治罪 2.D 私民不由司民之官登记 3.B 西周没有全国性的户籍制度 二.文学类(14分) 4. C (3分)部份现代人 5. (4分)(答出2点3分,3点4分) (1)在情节方面,买糖是整篇小说重要的情节,让前文的情节顺理成章,也为后文小美跳楼的情节做了铺垫和打下了伏笔。 (2)在人物性格塑造方面:最能突出儿子的冷漠自私封闭和父亲的无条件的宽容。 (3)在主旨方面:呼应了标题,也升华了小说对沉溺网络现象的人性警醒的主旨。 6.(7分。判断1分,分析每点2分) (1)合理。 从人物的性格上分析:儿子性格的冷漠、自私、封闭会产生后边选择当看客的必然结果。 从情节设计上分析:开头父子交流全靠网络的情节,到买糖情节的铺垫和伏笔,使最后结尾儿子当看客的情节出现顺理成章。 从主旨上分析:通过对“宅男”沉溺网络现象的聚焦,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人性冷漠的警醒。 (2)不合理。 人物性格上分析:儿子本性的天真,单纯,有对美好爱情追求的渴望与执着。产生看客结果应该是偶然因素产生。 从情节上分析:中间对儿子和小美相识相爱情节的描述,表现了儿子和小美的爱情的真挚。最后跳楼情节的出现应该是作者为了形成出乎意料之外的结尾,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而故意设计出来的。 从主旨上分析:这种对美好事物的毁灭主题,歪曲了人们对真善美以及真挚爱情的追求。是对现实社会绝对化极端化的片面看法,不符合大众对美的评判标准。 三.实用类(12分) 7.B(3分) 8.(4分)(答出2点3分,3点4分) (1)对生活风趣幽默。自称一拨就倒,部级就是不急。 (2)对爱情专一。妻子死后拒绝再娶。 (3)对名利淡泊、豁达、洒脱。不喜人称他爱新觉罗氏,对博导副部不在乎。 (4)对病痛生死超脱达观。要求别人对他搞活体告别。 9. (5分)(答出2点3分,3点5分) 外因:(1)家学:显赫的家族福荫和良好的家学渊源,培养了启功书法学习的浓厚兴趣。 (2)名师:少年时期大家名师的指点为他的知识和技艺才打下了坚实的根基、并得到了系统的培养。 (3)家人:表舅不让题字的小事触发了启功极强的自尊心和内省力并把它转化为学习的内动力。 内因:(1)自我的奋发立志 (2)性格的大度豁达,对名利和生死的超脱。 四.古代诗文阅读(36分) 10.A 11.A 既望指望后一天。 12.B “尽”非死亡。 13.(1)有时(行船)遇到快风,(役夫)步行追赶不上,官船上的差役就没收他们带的衣服粮食,让他们受饥寒。(或:有时,补充主语:役夫,赍:带,俾:使、让,馁:饥饿) (2)百姓有数百顷湖田,被淮安卫卒侵夺,百姓代替缴纳税租六十年。信圭上奏此事,皇帝诏令还田于民。(为所:表被动,夺:夺取、侵夺;代:代替,输:缴纳,奏:上奏;) 14.BC B当为拂晓时分,C 应为拟人手法 15. 感情:故园之情,归隐之思,欲归而不得的无奈。(每点1分) 手法:①用典。上句用西晋张翰的典故表明自己的故园之情和归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的典故表明居长安之无用。(鲈鱼: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莼鲈之思”也就成了思念故乡的代名词。南冠楚囚:“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②直抒胸臆,“不归去”“空”表明留而无用,欲归不得的无奈。(每点2分,术语+分析各1分) 1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7.A ①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得很彻底。②如火如荼: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③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相关连。此处错在不合语境,应用息息相关来表示密切关联。④特立独行:指有操守有见识不随波逐流。此处错在对象误用。⑤不落窠臼:比喻文章艺术等有独创风格,不落俗套。⑥青眼有加:表示对人喜欢或重视。 18. C A年平均;B介词残缺:对军事建设的轻视;D杂糅据……数据或……数据显示 19.B 20. 此线是鼻与脸的界线 实物上都没有线 线条都不显著 21. 配送前供应商负责进货并储存货物,然后根据订单拣货,若没有货则需补货。最后出货并配送给客户。 参考翻译: 李信圭,字君信,泰和人。洪熙年间,因贤良而被单荐,授官清河知县。该县很贫瘠而地处交通要冲,官船每天来往不断,(征用的)役夫动辄以千来计算。前任县令请示上级得到沐阳县五百人相助,然而这些人离家远,衣食艰难。李信圭请求免去他们前来相助的差役,而让沐阳县代替清河县缴纳额外赋税的三分之二,两县都觉得方便。当地风俗好盗墓和纵火(抢劫),李信圭设立教育警戒的条文十三条,命令村民书写在牌上,每月的初一、十五加以告诫;并且将百姓的勤劳、善良或怠惰、恶行公之于众,风俗因此得以改变。 宣德三年,信圭上疏说:“本县地广人稀,地处交通要道,使节络绎不绝,每天征调百姓拖挽船只。丁壮已尽,连老人和小孩都被征调为役夫,妨碍、荒废了农桑。前年兵部有命令,紧急公事每只船派五个役夫,公事宽缓便不派人。现在这道命令没有执行,征调的役夫不加限制,有时一只船竟至于征用役夫四五十人。凶横威风相逼,谁敢提出质疑。有时(行船)遇到快风,(役夫)步行追赶不上,官船上的差役就没收他们所带的衣粮,使他们遭受饥寒。信圭请求重新申明先前的命令,哀怜这些劳苦的人民。”朝廷听从了他的请求。八年春,信圭又上言说:“从江、淮到京城,沿河的郡县都命令军民拖挽船只,如果没有卫军可抽,那么役夫全都由各州县有关部门从百姓中抽调,州县每年都需要征调二三千人,昼夜等待。上级官员又不区分各种差役,一并摊派。致使田土荒芜,百姓没有蓄积的财物。稍微遇上歉收之年,便老幼相扶,沿途讨饭,确实令人怜悯哀伤。请从仪真到通州,全部免去他们的杂役,使他们得以尽力从事农田耕作,同时兼任役夫。”皇上也听从了他的请求。从这以后,其他郡县也蒙受他的好处。 正统元年,因侍郎章敞的推荐,李信圭被提拔为蕲州知州。清河县百姓进京请求李信圭留任,朝廷于是命令李信圭以知州身份管理清河县事。百姓有湖田数百顷,被淮安卫卒侵夺,百姓代替交纳租税达六十年。信圭上奏朝廷,朝廷下令将湖田归还百姓。饥饿的百姓盗食他人一头牛,御史判处八人死刑。信圭上奏,免除了六人死罪。天长久降雨,淮河水泛滥,淹没很多房屋、牲畜财产。信圭上奏请求赈灾,并且停止须每年上交的物品以及征调的军匠厨役、疏浚河道的役夫。朝廷回复同意。南北往来死于道路无人埋葬的人,信圭挖了三个大坟坑来埋葬他们。十一年冬季,尚书金濂举荐提拔信圭担任处州知府,这时他在清河任上已经二十二年了。当时处州正被旱灾所苦,信圭一到便降雨。不久,信圭死在处州知府官任上。清河县百姓为他立祠庙祭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