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山东省临沂市2017届高三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11-15 21:24
山东省临沂市2017届高三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题
第I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北方最明显的地理标志就是长城。①从山海关到嘉峪关,逶迤连绵穿行在崇山竣岭之上,将秦汉到明清的文化符号一一镌刻在苍茫的大地上。如果是夕阳西下的时候,一抹红霞涂染了曲曲折折的石墙,又为烽火台、戍楼(描绘/勾勒)出金色的轮廓。这时,你遥望天边的归雁,听北风掠过衰草黄沙,心头不由会泛起一种历史的沧凉。可是谁也没有注意到万里长城由东向西进入陕北府谷犁辕山境内后,轻轻地拐了一个弯。这气势浩大,如大河奔流般的长城,怎么说拐就拐了呢?②现在能给出的解释,只是为了一座寺和一棵树:③一棵红柳树。这棵红柳(挺立/耸立)在一座古寺旁,深红的树干,遒劲的老枝,浑身鼓着拳头大的筋结,像是铁水或者岩浆冷却后的(凝结/凝聚)。而在这些筋结旁又生出一簇簇柔嫩的新枝,开满紫色的小花,劲如钢丝,④灿若朝霞。它高大的身躯摇曳着,扫着湛蓝的天空,覆盖着这座乡间的古寺,一幅古典的风景画。
1.文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文字,都正确的一项是
A.镌(juān)   逶迤       B.戍(shù)   崇山竣岭
C.劲(jìng)     沧凉     D.曳(yì)     气势浩大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描绘  挺立  凝结     B.勾勒  挺立  凝聚
C.描绘  耸立  凝聚     D.勾勒  耸立  凝结
3.文中画线处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从首次发射载人飞船,到执行“多人飞天”任务,如今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已成功对接,而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发射也倚马可待。
B.在剧中陆毅一面化身翩翩公子哥,挥洒自如,风流倜傥,眉宇间难掩睿智聪慧之气;另一面却是全副武装的冷峻军人形象,英武干练。
C.《新周刊》向他颁发“新锐艺术人物”奖时这样评价:他是中国新闻油画的始作俑者,把记录中国面孔视为使命,他用画笔定义着“中国脸”。
D.当年莫高窟绘制壁画的画师,苦心孤诣于自己的艺术追求,心无旁骛地进行着自己的艺术创造,尽自己所能去追求一种近乎极致的艺术境界。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们不断追逐、积累金钱,不停地改变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这其实只是另一种形式的饥饿而已。我们也深刻意识到,我们真正渴望的其实是有意义的人生。
B.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的神舟十一号飞船是我国第6次载人飞行任务,飞船入轨后经过2天独立飞行再完成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自动对接形成组合体。
C.长征历时之长久、规模之浩大、行程之遥远、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人类文明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D.在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后,使得许多曾经追求“稳定”的年轻人,踏上创业新路途,在创造市场价值的同时,也在重塑着中国经济。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陶诗的自然美
陶诗的美在于真,也就是自然。这同他的思想、生活和为人是完全一致的。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一切如实说来,真率而又自然。《五柳先生传》说:“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这表明了他的创作态度。他写诗只是自娱而非娱人,更不是为了迁就人。他的诗都是示志之作,不为时论所拘,没有得失的考虑。陶渊明爱的是自然,求的是自然,自然就是他最高的美学理想。朱熹说:“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这正道出了陶诗的风格特点。
陶渊明的诗和生活完全打成一片,正如宋代施德操所说:“渊明随其所见,指点成诗,见花即道花,遇竹即说竹,更无一毫作为。”他似乎无意写诗,只是从生活中领悟到一点道理,产生了一种感情,蕴含在心灵深处,一旦受到外力的诱发,便采取了诗的形式,像泉水一样流溢出来。
陶诗纯以自然本色取胜,它的美是朴素美。我们在陶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意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词藻。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秋菊有佳色”“日暮天无云”,全都明白如话,好像绘画中的白描,另有一种使人赏心悦目的韵味。然而,如果仅仅是朴素平淡,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陶诗的好处是朴素中见豪华,平淡中有瑰奇。“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是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陶诗完美地统一了朴素与豪华、平淡与瑰奇这些对立的审美范畴,达到了自然化的境地,陶诗独特的艺术成就即在于此。
陶诗所描写的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这些在别人看来平平淡谈的东西,一经诗人笔触,就给人以新鲜的感觉。例如:“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和郭主簿二首》)写夏日闲居的恬适心情,“贮”字用得多么有趣,好像凉爽都贮存在林下,随时可以汲取一样。南风也体贴人意,为人撩开衣襟送来凉意。
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和雕凿的,只是不露痕迹,自然得很。例如《杂诗》十二首屡次写时光的流逝,一日“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二日“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三日“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四日“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五日“去去转欲速,此生岂再值”,六日“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七日“素标插人头,前途渐就窄”。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语句表达,都锤炼得十分精粹。掷人而去的日月,不肯待人的岁月,催人老的四时,都被赋予了生命。那“待”字、“掷”字、“催”字下得何等有力!“去去转欲速”,是说越到老年时间过得越快;“前途渐就窄”,是说越到老年人生的道路越窄,都是体验深、容量大、言简意赅的诗句。“壑舟”二句用《庄子·大宗师》的典故,也极其自然。如果没有高度的驾御语言的技巧,怎么能将诗写到这样纯熟自然的地步!
陶诗富有哲理,但不是抽象枯燥的哲学说教。他的诗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些朴素自然的诗句,都像格言一样,言浅意深,发人深思。清人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说陶渊明“任举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是很中肯的评论。
    在中国古代的诗人里,陶渊明应该享有崇高的地位。他的思想和为人确有令人不能不钦佩的地方。他的自然、朴素和淳真所带来的艺术魅力,决非那些“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的时髦作品所能比拟的。
    (节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6.关于陶诗的自然美,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陶渊明的诗和生活完全打成一片,他无意写诗,只是从生活中领悟道理,产生感情,受外力诱发便写出了诗。
B.陶诗纯以自然本色取胜,它的美是朴素美,他的诗里并没有什么奇特的意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词藻。
C.陶诗所描写的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故清人潘德舆评价陶渊明“任举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
D.陶诗的自然美,在语言上表现为不露痕迹,自然精粹,这更见其对语言锤炼和雕凿的高深之功。
7.下列关于陶诗“朴素美”和“语言美”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菊有佳色”“日暮天无云”等诗句都运用了白描手法,另有一种使人赏心悦目的韵味。
B.朴素与豪华、平淡与瑰奇这些对立的审美范畴在陶诗中完美统一,达到了自然化的境地。
C.陶诗“去去转欲速”“前途渐就窄”两句借道路来表达老年人生的深度体验,言简意赅。
D.陶渊明运用炼字、比拟、用典等技巧驾御语言,将语言锤炼得十分精粹,诗歌纯熟自然。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诗的自然美既同他的思想、生活和为人完全一致,也是英国诗人济慈“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艺术观的生动体现。
B.元好问在《论诗》中“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评价是对陶渊明自然精粹的语言特点的很好诠释。
C.陶渊明《杂诗》中的“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等诗句体现了其作品哲理性的特点。
D.本文从美学、哲学、宗教、文论等方面对陶诗自然美的精微处进行解读,引用诗句、诗论议理,深以披露,晓以众人。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