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湖北武汉二中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6)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11-12 22:27

11、(1)【答案】BC
【解析】A、强加因果。大海的“肮脏,阴暗,不可思议”与人间的悲剧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D、“语言描写”非主要手段,且小说结尾也只提到他终“将”被无情抛弃,并未写出他已被“吞噬”的过程。E、“整个故事的见证人”“穿针引线的作用”错。
(2)【答案】①他是一个水手,历尽艰辛,但坚韧顽强。他背井离乡,在水上漂泊八年,经历了一切,仍对生活抱有希望。②忠于爱情,仍保留着一点纯洁美好的人性。没有山盟海誓,彼此也没承担什么义务,但他一直珍藏着这份情感和回忆,期待着与恋人的美好未来。③孤独悲苦,最终将被现实无情吞噬。他所有的亲人都死了,魂牵梦萦的恋人也沦落了,完全绝望的他终有一天也会被扔在某个肮脏的港口。
(3)【答案】这篇小说通过对主人公由希望到幻灭到终会被抛弃被吞噬的悲剧命运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底层人们生活的艰辛与生存的无奈,揭露了现实社会的肮脏阴暗与冷酷无情,寄托了作者深切的同情,隐含了对“吃人”的现实的批判。
(4)【答案】港口的描写,对小说的情节设置、人物塑造、表达主旨及小说的表达效果等有重要作用。①从情节设置看,港口起着重要的连缀作用。里斯托满怀期待,回到港口;在港口偶遇埃伦,希望破灭;无奈之下离开港口,返回大海;最终又将被抛弃在港口。②从人物塑造看,港口是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与人物的命运密切关联,写港口是为人物提供特定背景,利于揭示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③从主旨意蕴看,对港口的描写蕴含了作者对无情吞噬人们生命与美好人性的现实的不满,对底层人们悲惨命运的同情,从而丰富了意蕴,使主题更鲜明。④从表达效果看,作者着力突出港口的肮脏阴暗,喧嚣混乱,恐怖而不可思议,与里斯托心灵深处的那点纯洁形成巨大反差,强化了悲剧效果。
12、【答案】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解题思路】A项,涣然冰释:比喻疑虑、误会迅速消除。望文生义。B项,如履薄冰:像走在薄冰上一样,形容非常谨慎、小心翼翼的样子。C项,鸡飞狗跳:形容因恐惧而引起的非常混乱的情景。不合语境。D项,管窥蠡测:比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不合语境。
13、【答案】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解题思路】B项,搭配不当。“完善”与“实践才干”不搭配。C项,不合逻辑。“对于低收入者来说”应改为“对于国家来说”。D项,句式杂糅。把“根据”改为“从”或删去“来看”。
14、【答案】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解题思路】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分析题目给出的语段的整体意思和六句话的意思。语段主要是探究诗歌的意境的,在理论解说后,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诠释了意境的产生过程。六句话主要探究了意境的“创造”和“形成”。通过分析不难发现,⑥是“意境的形成”,而⑤是“意境的创造”,因此②⑥相连,①⑤相连,据此可排除A、D两项。再从逻辑的角度分析,解释一个概念应该是先定义,然后写其形成等。据此可排除B项。
15、益、休、网(答对一个1分,满分3分)
16、晚霞、参商。(如果不考虑平仄,备选答案:春花、日月。因为“日月”不符合“斗西东”的语境。)
17、(1)冒昧→删去;(2)心里→删去;(3)八斗之才→学识浅陋/才疏学浅
(4)宽恕→原谅;(5)捡到→拾到(语体色彩考虑亦可)(答对一点得1分,满分4分)
18、作文。语出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基本的想法是:希望学生写一篇记叙文。紧扣“秋”字,可以是眼前的“秋”作触发点,转入过往的“秋”的背景下发生的事情的记写;也可以以眼前的“秋”为重点,契合毛的“换了人间”的意境,与过去的“秋”形成对比。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