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上期期中考 17届高三语文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D(原文第一段首句说天文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并没有说天文学“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 2.A(“《新唐书.历志》的记载表明,大衍历的内容共分为七篇”说法不当。原文第三段说《新唐书.历志》按内容分七篇对大衍历进行了记载,而不是说大衍历的内容分为七篇。) 3.A(“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不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原文末段说,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没有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精度没有提高,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所以造成了天文学的停滞不前。) 4.A 5.C 6.C 7.(1)译文: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翻译关键词“捐”“区区”“及”。捐:抛弃;区区:小,少;及:至,到。)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下阕描绘了一幅凄冷、苍茫的边塞冬夜景图。作者仰望夜空,高天辽阔,残星暗淡,飞雪漫漫;听到将尽的更漏、呜咽的角声。营造出惨淡凄寒的氛围,烘托了主人公内心的愁苦。 9.①细节描写。“乡思望中天阔”,生动地刻画出了征人因思乡而于孤独中眺望远天,却见明月临关,光照千里,浩荡的月色更引发其浓郁的乡愁。 ②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在月明之夜,金甲冰冷,戍楼苦寒。高天辽阔,残星暗淡。画角数声,呜咽沉郁。漫漫飞雪中乡关更是迷茫,让人心生寒意。 ③视听结合。残星暗淡,飞雪漫漫是视觉,将尽的漏声,画角呜咽是听觉;视听结合渲染出惨淡凄寒的氛围,烘托了征人的愁苦。 ④以景结情。下阕主要抒发乡愁,却把浓郁的愁情收束在苍茫的飞雪中和间或传来的画角声中,言有尽而意无穷,耐人回味。 (还可答“动静结合”。答出手法1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两种表达技巧,答出一种3分,共6分。) 10.(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1)B3分,D2分,C项1分。A.描写环境的主要目的,是为下文主要人物的出场作铺垫;C.小说没有对左二老爷的“心理”进行直接描写;E.“好人有好报”错,左二老爷欺行霸市,算不上好人) (2)①戏文讲述了包拯乔装改扮微服私访之事,表明了其明察秋毫铁面无私;②暗示了人物的身份和此行的目的,长袍客即是县长,专为提醒左二爷而来;③对下文左二老爷收山起到了推动作用。 (3)①其貌不扬,却八面威风。他长得矮小精瘦,却在桥镇能摆平一切事务,人人对他尊敬畏惧;②为人仗义,扶危济困。他不仅帮少年要回了馍钱,还给他赔不是;③聪明敏锐,能识时务。他通过听戏文和长袍客的警示辨识出县长的身份,主动金盆洗手,保全自己。(答对一点给2分) (4)①欲扬先抑,跌宕起伏。先写左二老爷其貌不扬,病秧秧的,为“抑”,再写他在桥镇叱咤风云,欺行霸市,为“扬”; ②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听戏时面对长袍客的失手伤害,左二老爷却隐忍不发,这异常的表现引起了读者的兴趣; ③伏笔和照应,环环相扣。五年前左二老爷对少年的仗义相助为伏笔,五年后县长的放他一马是照应; ④意外与巧合,波澜起伏。五年前软弱无依的卖馍少年,如今居然为一县之长,为意外;恰好管辖桥镇,专治左二老爷这样的恶霸,为巧合。这样的安排,使故事跌宕起伏,精彩动人。(答出一点并分析,给3分。不结合文本分析酌情扣分。) 12.B 13.D。A成分残缺,在“问鼎单日票房”后面加“冠军”。B搭配不当,在“政策”后加“的建议”。C语意不明,“180多家”不知是修饰其后名词“医院、照相馆、出版社”中的哪个。 14.A。注意和上文逻辑关系的对应,注意话题的一致性。 15.①春节依然红火热闹;②城乡之间对于春节的认同差别如此之大;③站在现代文明的角度来审视 16.画面中一个青年跪在一个巨大的手机旁,惊恐地伸出双手想要留住从前上方的钟表上落下的数字,但这些数字都被手机上显示的微信界面吸了进去。 17.材料论证的重点是好友应“多”还是应“少”,这涉及到现实生活中如何结交朋友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 (1)要广交朋友。(2)朋友在精而不在多。(3)既要多交朋友,更要注重朋友的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