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5)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11-01 17:31
参考答案
一、1、【参考答案】C(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2、【参考答案】A
3、【参考答案】C
二、4、【参考答案】B
5、【参考答案】A.王右丞是王维。
6、【参考答案】D (文章并没有特别“强调诗歌创作离不开诗人丰富的生活经历和艰难痛苦的人生磨砺”的意思。)
7、【参考答案】7.(1)他自己隐居在诗歌中,把诗歌当做自己的性命,只和马公子交好。(得分点“性命”名作动、“以之”状语后置、“善”形作动各1分,句意2分)
  (2)他看到纷纷攘攘从面前经过的世人,眼中都把他们看成什么东西呢?(得分点“纷纷藉藉”“ 世人纷纷藉藉过乎其前者”定语后置、“以为“各1分,句意2分)
【译文】
林古度说:白云先生陈昂,字云仲,福建莆田黄石街人。从他的衣食住行看,人们都不知道他是什么地方的人。他自己隐居在诗中,把诗歌当做自己的性命,只和马公子交好。
    自从莆田被倭寇入侵,城池被破坏,先生率领妻子儿女投奔豫章郡,以编制草鞋为生。后来由于生意不景气,他又以占卜为生。无论是泛舟彭蠡,在庐山休憩赏景,还是瞻仰陶渊明遗迹,都留下了诗作。不久进入楚国,由江陵入蜀地,他是附乘和尚的便船,并受雇于和尚,为他们烧火做饭前往的。到了蜀地仍旧受雇于和尚,于是有机会游历三峡、剑门这些胜地,登峨眉欣赏美景。和尚死后,他就从蜀地返回,寓居在湖北的江陵、松滋、公安和湖南的巴陵等处。
    到了金陵,姚太守渐渐地把它当做宾客,供他住处和食物。一段时间后,姚太守也去世,他无所依靠仍然在秦淮河畔以占卜为生。有时在门上贴着字纸,替人家作诗文。那个地方的人家如果有小小的喜事和丧事,就带些百钱和斗米给他,他就按照来人的要求去做。没有事的时候,又从事占卜,有时再做些织草鞋的事。林古度与他的兄长林茂是福建人林孝廉初文的儿子,寓居金陵。有一天,兄弟两人经过白云先生的门口,看到贴在门上的字纸,进到他的家,通过打听才知道,他是福建莆田人。白云先生详细地叙述了自己的情况。他的屋内以草席为床,以瓦罐作灶,用过的纸笔,放满屋子。见到他的诗作就诵读起来。这时,古度虽年少,还能读懂诗的大意,赞叹不已。每当赞叹时,白云先生就转过脸面向墙壁流泪悲伤,以至失声。后来再经过他家门前时,就带些食物给他吃,白云很高兴;又拿出诗作给林氏兄弟读,他自己悲伤如前。过了几年,最终因穷困而死。他的儿子急急忙忙出去置办衣物棺木,将其掩埋在田野中。
    古度兄弟俩急忙赶 去索取他的诗集,一无所获,后来得到先生手书五言今体一帙。他的诗作我不能为它命名,他在自序中说:“陈昂年轻时,特别爱好五言。只是家贫没有很多的古书,得到王维的书就读王维的,得到杜甫的书就读杜甫的。有时根据作品的格式揣摩创作,有时引申其中的一点加以发挥,把所思所想的都写下来。”
    有评论说:人因为诗而显名传扬,可是只有二三个君子因为诗歌而显名,诗歌这条路是多么的狭窄啊!对于那些达官贵人而言,诗歌并不是他们交游品鉴所需的,这才使诗歌不能流传到世上,这种情况很多。况且像陈昂这样的布衣百姓呢!近有徐渭、宋登春,都是因为穷困而传扬,在诗歌方面却得不到显扬,他们的诗歌都比陈昂逊色,可是没有陈昂穷困。我曾经在思考白云先生织草鞋、占卜、受雇于人烧火做饭、为人写作的时候,心中都有什么想法?他看到纷纷攘攘从他面前经过的人,眼中却把他们当做什么人呢。探求他的内心所思却不能知晓。我的朋友张慎言说:“从今天去集市,看见卖菜的人都应该好好看看,唯恐有像白云这样的人。”他的话很有启发啊!
【参考答案】  
8.  ①拟人:树色催寒,把树人格化,不是寒气使树变色,叶零落,而是树色把寒气催赶而来。②视听结合:树色的变化,是从视觉入手;砧声,是从听觉入手。③
想象:诗人想象魏万到京城之后,已是深秋,面对纷纷落叶,处处砧声,心中一片悲凉。④
渲染:通过树色、砧声,渲染了凄凉、冷清的氛围。(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每点3分)
9.①离别的不舍、伤感。  ②对朋友路途和京城生活的担忧、关切。③对朋友殷切的勉励和嘱托。(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
【译文】
  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
  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
  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
  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
  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魏万后改名魏颢。他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因慕李白名,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李白很赏识他,并把自己的诗文让他编成集子。临别时,还写了一首《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送他。魏万比李颀晚一辈,然而从此诗看,两人像是情意十分密切的“忘年交”。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洛阳。
  诗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 游子,于此为甚。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然而诗人为什么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发人深想。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手法,加强、加深了描写。先出“鸿雁”、“云山”——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字,更见推敲之功。
10、【答案】(1)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3)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三、【参考答案】
11.(1)(5分)选E给3分,选D给2分,选B给1分;选AC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A.神秘阴森不恰当; C.原因分析不全面,应该是老宋和众人领受到传统文化而使鲁老师感到欣慰;B.更多表现鲁老师的伤痛和感慨。)
(2) (6分)①第一处:描写鲁老师家的四合院爬满七里香,表现鲁老师生活的环境清幽雅致。②第二处:以七里香花瓣的掉落渲染冷清的氛围,暗示鲁老师年老的孤独、生命的衰颓。③第三处:以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形象地表现了鲁老师所坚守的传统文化对眉间坊人的深远熏染。(每点2分,共6分。意思相近即可)
(3) (6分)①眉间坊人这一群体作为观察者,见证了鲁老师后半生的沧桑人生。②作为群像,体现了社会中人性的美好与善良,是小说社会背景的重要部分:眉间坊人敬重、关心鲁老师,不打搅他的生活,并最终为他送终。③推动情节发展,最终揭示 主题:眉间坊人集体念旧词把情节推向高潮,谴责鲁老师后人,交代故事结局,揭示出坚守传统文化中孝道与亲善的主题。(每点2分,共6分。)
(4)(8分)①情节安排上,花瓷细腰鼓是小说的线索。(2分)鲁老师的生活,眉间坊人所受到的感染和熏陶,鲁老师后人的出现,所有的情节都与之有关,花瓷细腰鼓串联各相关情节,使得情节紧凑聚焦。(2分)②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花瓷细腰鼓暗示鲁老师身世不凡;击鼓念经的场景,暗示出他儿孙不孝和人生沧桑。(2分)老宋击鼓众人念词,表现鲁老师对眉间坊人的影响,从侧面烘托了鲁老师的形象。(2分)③有利于表现主题。围绕花瓷细腰鼓,老宋关心鲁老师而学会击鼓,众人在熏染中学会念经,凸显了人性的美好和对传统道德的敬慕。(2分)鲁老师后人打听花瓷细腰鼓又惭愧离去,前后对比,引发了对孝道的拷问。(2分)(选择两个方面,每个方面4分,共8分。意思相近即可)
四、12、【参考答案】12.C(①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与前文“球场顿时沸腾,欢呼声叫喊声”矛盾。②炙手可热:气焰很盛,权势很大。不能形容电视剧热门。③不胜其烦:烦琐得让人不能忍受。正确。④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正确。⑤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不合语境。⑥求全责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正确)
【参考答案】13.选B(A项,并列关系不当,“网络诈骗”与前三者有包含关系;C项,主客颠倒,应该是“我们对乐羊子妻的断织、大诗人李白的‘磨杵成针’等典故耳熟能详”; D项,主语混乱,应在“往往”前添加主语“琥珀饰品”。)
14、【参考答案】A
15、【参考答案】示例:①语文的魅力在哪里②语文是富有生命力的一个场③中学阶段是人生最关键的读书期/中学阶段应尽可能地多读书。(一句1分,两句3分,三句5分)
16、【参考答案】①醒悟对方是谁,不知所措②不愿、不 敢想相认,惊慌、困惑、侥幸③感伤、幽怨
五、写作(略)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