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第一学期2016年10月考试答案解析 1. 2. 3. 4.(1)(4分)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无:无论1分 (2)(4分)只因为祖母刘氏已是落日迫近西山的样子,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臣下如果没有祖母,没有办法活到今天;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没有办法度过她的余生。(但:只是1分 【参考译文】 我听到世人常说:诗人仕途畅达的少,困厄的多。难道真是这样吗?大概是由于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笔下吧。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喜爱到山头水边去放浪形骸,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事物,往往探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内心有着忧愁感慨愤激的郁积,这些情感化为诗兴,即寄托在怨恨讽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妇的慨叹,而写出了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来。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既然如此,那么并非写诗使人穷困潦倒,大概是穷困潦倒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屡次考进士,总是遭到主考部门的压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年纪现在五十了,还要靠别人下聘书,去当人家的办事员。郁积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他家住宛陵,幼年时就学习诗歌,从他还是个孩童时起,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父老长辈惊异了。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他写出的文章简古纯正,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的诗罢了。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因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其中诗歌就特别多。社会上已经知道他了,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他。从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作,慨叹地说:“二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虽然对他了解很深,可还是没有加以推荐。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写出如《诗经》中雅、颂那样的作品,来歌颂大宋的功业恩德,献给宗庙,使他类似于商颂、周颂、鲁颂等作者,难道不是很壮伟的吗?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社会上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这难道不值得叹息吗? 圣俞的诗很多,自己却不收拾整理。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按次序编为十卷。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兴谢氏能为它分类编排,就为之作序并保存起来。 从那以后过了十五年,圣俞因病在京师去世,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遗稿一千多篇,连同先前所保存的,选取其中特别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为十五卷。啊,我对圣俞的诗歌已经评论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复。 庐陵欧阳修序。 5.【答案】(4分) ①运用了比喻、对偶、双关、对比的修辞方法。②写出了友人已经修炼到了心如古井、不起波澜的程度,而且像秋天的竹竿一样有气节有节操。(答出主要修辞手法——比喻及其艺术效果3分,其余手法1分) 6.【答案】(4分) ①字面理解:人生就像是客栈,我也是匆匆往来的过路人。(2分) ②词的结尾,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2分) 【诗歌译文】自从我们在京城分别一晃又三年,远涉天涯你奔走辗转在人间。相逢一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你心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象秋天的竹竿。 我心惆怅因你要连夜分别扬孤帆,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陪酒的歌妓不用冲着酒杯太凄婉。人生在世就好像住旅馆,我也包括在旅行者里边。 【诗歌赏析】 这是苏轼的一首送别词,是送给他的好友钱穆父的。 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元祐初年,苏轼在朝为起居舍人,钱穆父为中书舍人,气类相善,友谊甚笃。元祐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时,苏轼曾赋诗赠别。岁月如流,此次在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离别的三个年头来,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更为可喜的是友人与自己都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风节,借用白居易《赠元稹》诗句来说,即“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友人已经修炼到了心如古井、不起波澜的程度,而且像秋天的竹竿一样有气节有节操。赞扬了友人淡泊、竖贞的品格。作者认为,穆父出守越州,同自己一样,是由于在朝好议论政事,为言官所攻。 以上数句,先从时间着笔,回忆前番离别,再就空间落墨,概述仕宦生涯,接下来抒发作者对仕宦失意、久处逆境所持的达观态度,并用对偶连喻的句式,通过对友人纯一道心、保持名节的赞颂,表明了自己淡泊的心境和坚贞的操守。词的上片既是对友人辅君治国、坚持操守的安慰和支持,也是词人半生经历、松柏节操的自我写照,是词人的自勉自励,寓有强烈的身世之感。明写主,暗寓客;以主慰客,客与主同,表现出作者与友人肝胆相照,志同道合。 词的下片切入正题,写月夜送别友人。“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一句,描绘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樽前不用翠眉颦”一句,由哀愁转为旷达、豪迈,说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 苏轼一生虽积极入世,具有鲜明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但另一方面又受老庄及佛家思想影响颇深,每当官场失意、处境艰难时,他总能“游于物之外”,“无所往而不乐”,以一种恬淡自安、闲雅自适的态度来应对外界的纷纷扰扰,表现出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首送别词中的“一笑作春温”、“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等句,是苏轼这种豪放性格、达观态度的集中体现。然而在这些旷达之语的背后,仍能体察出词人对仕宦浮沉的淡淡惆怅,以及对身世飘零的深沉慨叹。 7.(6分)(1)舟遥遥以轻飏 (4)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8.【答案】AE(4分) 【解析】B.“扑下”是典型的动作描写。 D. 师父担心徒儿只学会了用刀之法,还未能领悟“刀法乃精、气、神所致”的武术真谛,没能学到为人之道, (1)贪婪冷酷。“徒儿回首了”、“扶不起”意味着对一无所有的师父有所求,贪婪、不满足,面对慈爱、深情的师父毫不动容,冷酷绝情。 (2)野心勃勃。“师父,天罡刀法就算无敌于天下,若是师父另传他人,徒儿与他也只是个平手。”徒儿意欲称霸天下,独绝武林。 (3)心狠手辣。“抽出刀来,运足平生功力,斜着照准那伞,一刀挥去。”面对恩重如山的师父毫不手软,心肠狠毒至极。(答出三点给6分,每点2分;概括性格特征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 10. (1)释题:伞,一把雨伞,凄迷冷雨中师父为徒儿送的一把雨伞;一把竹匕,被徒儿无情地砍削成让自己毙命的武器。伞,凝结了师徒之情,又终结了师徒之义。 (2)情节方面:以伞为线索,从送伞到以伞为武器杀死徒儿,串起了重要情节。 (3)人物方面:通过师徒对伞的处理,师父的慈爱、大义,徒儿的自私冷酷、忘恩负义、心狠手辣分别凸显,结尾处的较量,其实是人格武品的较量,高下已分。 (4)主题方面:以小见大,深化主题。伞隐含了“刀法乃精、气、神所致”的刀法真谛,只学武功,不会做人,必败无疑。(情节方面1分、人物形象1分、释题与主题1分) 11. ——结局观点参考如下: (1)小说在“山雨凄迷,山风如诉”处结束,留下悬念。 (2)师父心灰意冷,闭关隐匿,绝学失传。 (3)师父重新物色徒儿,立誓将武学真谛传与后辈。 (4)师父毕生心血付之东流,无可寄托,不能接受如此残酷的事实,发疯了。 ——分析理由,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①“师父”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分析;②情节安排上的合理性、巧妙性方面分析; ③小说主题方面分析。 12. D舸gě洗xiǎn 13. 14. 【解析】A破镜重圆:指夫妻之间关系恢复、重归于好。 B间不容发:比喻情势危急,和“千钧一发”意思相近。 D不胫而走:比喻事物无需推行,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 15. 16. 17.(4分)符合人物经历,第二空联系人物作品。(每空1分) 18.(40分) 【构思提示】歪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