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云南省玉溪一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7)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10-26 09:25

三、
11.
(1)答A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D、E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B.“我”对工作招牌书写端正,表明做事一板一眼,而说“工作态度端正”就有些言过其实。D.“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家园被毁的悲凉感”分析有误,文中传达出的应该是一种快意,而绝无“悲凉感”。E.“对复原天然环境坚信不疑”分析有误,从原文看,富商有“固执”的一面,但没有“坚信不疑”的一面。)
(2)①等一个人作为一项职业,暗含着“我”的生活状态。②等一个人隐含着“我”与那个人的特殊关系。③等一个人意味着心中存在着一种念想。④等一个人作为一种行为,蕴含着“我”的期盼,也包含着“我”的无奈。(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3)①用对话的方式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强调故事写得虽荒谬,却是赤裸裸的现实问题。③与下文“这是我编的”呼应,引发读者深入思考。(每点2分)
(4)“我”的层面:①用这句话来回应读者的疑虑,由此能感受到“我”的真诚和执着的性格特点。②东南亚富商的故事是虚构的,但“我”在路口带路的事是真的,由此能体会到“我”心中的愿景。(每点2分)小说主旨层面:①“迟早会来”流露的是一种希望,希望社会觉醒、民众自觉。②随着城市盲目扩展,土地流失、环境破坏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参与到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空间和环境资源的行列中。(每点2分)
四、
12.
(1)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A.“对杨绛先生的一生作出了最凝练最精准的评价”概括有些牵强。C.“历尽劫难”“证明了逆境成才”于文无据。D.“书写出杨绛先生的人生历程”概括有误,文章重点不是概述她一生。)
(2)①引用钱钟书先生对杨绛的评价作标题,使标题平添了亲切感,充满温情。②整齐、凝练的评价,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③标题和小标题契合,在结构上有统帅全文的作用。(每点2分)
(3)①《堂吉诃德》影响很大,从而突出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和造诣。②突出才女杨绛在文学道路上的执着和上进的精神。③反映了作为一名作家对读者负责的态度。(每点2分)
(4)简朴的生活表现在:居所即是简单的修身之地,闹中取静,悄悄隐身于一片喧闹之中。她生前的寓所维持着各种“老样式”:水泥地板、旧柜子,旧桌凳,没有昂贵的摆设。(2分)高贵的灵魂表现在:①富有牺牲和奉献精神,为支持丈夫的事业甘愿付出。自己有突出的文学成就却不愿显露,甘心生活在钱钟书的光环底下。②奉献爱心,捐赠稿费,设立奖学金资助困难学生。③低调谦逊,淡泊名利。几乎婉拒一切媒体的来访,入她眼的唯有浓浓的书卷气。(每点2分)
五、
13.C (①重足而立:后脚紧挨前脚,不敢迈步,多形容非常恐惧。此处不合语境。②胸无城府:指为人坦率真诚,不用心机。③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此处用错对象。④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此处不合语境。⑤只言片语:个别的词句;片断的话语。⑥假以辞色:在说话和态度方面表示友好。排除含①③④选项即可得出答案。)
14.B (A.不合逻辑。应将“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互换,以便和后面的“句”和“段或篇”呼应。C.中途易辙。应改为“自电视剧《芈月传》开播以来”。D.成分残缺。“发挥”后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在“机制”后加“的作用”。)
15.A (①处表原因,②处表转折,③④两处句子构成并列关系,⑤处表递进,⑥处是对前文句子的解说。)
16.①那么天体就像是海中的生物 ②就会产生向外传播的水波 ③这就是引力波(写出一处给1分,写出两处给3分,写出三处给5分。)
17.翻转课堂是将传统教学中课堂与课外的功能和顺序进行了倒置,即把识记、理解难度比较小的目标放在课外学习,而把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等难度比较大的目标放在课堂中进行。(内容完整,给2分;表述准确,给2分;语言连贯,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可酌情给分;字数超出要求,可酌情扣分。)
六、18.〖写作提示〗此题是一则新材料作文题。材料是针对“黄山市更名徽州”的事件展开,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坚持改名,要体现文化传承的问题;二是反对改名,要保留黄山旅游品牌;三是持中间立场,认为改名与否无关紧要。写作时,只要选择其中一种观点来论述即可。

〖例文〗
浮华之殇
打着文化的牌,打着经济的牌,打着外国的牌,其实都是打着浮华的牌,一切似乎都要打着追名逐利的牌,可是你是否想到有些繁华,注定迷离你的眼睛,经历过大繁华之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如今,谁衣袂飘飘,谁轻舞红袖?君不见,烟火绚烂,不过一瞬,便已随风飘散,消失殆尽;檀香袅袅,最终化为灰烬……
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世人皆对开元盛世津津乐道,这一中国封建社会最引人注目的盛世局面,大繁华自是不缺,风流才子也是众多,年少轻狂,鲜衣怒马的纨绔更是不胜枚举。写下“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人韦应物也曾意气风发,只靠“祖荫”而谋得官职的纨绔,但是经历了唐代由盛转衰之后,他却常伴青灯,手不释卷,经历过大盛世之后,却沉淀了下来,找准自己的定位,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大诗人。
仿佛孔子沉吟江边,逝者如斯夫;仿佛?苏格拉底正涉水而过,而水中的容颜已然老却了千年;我青春的血液正涌动,我不知花谢是在哪个暮春的夜晚?
繁华过尽,不过是一掬细沙。西藏喇嘛曾经在英国博物馆在一个月内用藏药磨成的细沙制作过一幅精妙绝伦的画。然而,如此美丽的画作却没有被永久的保存,在经历过世人赞叹之后,恢复了它本来的模样——一掬细沙,随水流走。无论它曾经再美再绚丽,却仍只是细沙。繁华落尽,一切都是它本来的面目。浮华背后,是否还是最初的模样?正如《华严经》所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如同公鸡一直记得它要的只是米粒儿,而非珍珠,即使珍珠璀璨耀眼;没文化的人知道他要的是钱币而非手稿。
所有的事情,记得就记得,忘记就忘记了吧,但你必须铭记的是最初的那个你。江一燕消失八年,前往山区支教,她利用个人网站义卖资助贫困的孩子。看过繁华,经历过盛年,她却沉寂下来,做想做的事,她活得单纯,活得肆意,一如最初那个清新明丽的那个她。
红尘陌上,只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于喧哗与骚动中寻一方净土,安放最初的那个你。
生活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我们都是过河的人。这世间光怪陆离,一切仿佛都是那样的瑰丽莫名,我们仿佛仅仅奔波在路上,而终有一天默默无言。
浮华绚烂,却只是一瞬,于喧嚣之中寻找一隅……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