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秦州杂诗(十二) 杜甫 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 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 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 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 【注】安史之乱发生后,公元759年,即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携眷西行,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了秦州。杜甫(712年-770年)将这一切用诗书的形式记载下来留给后人,这就是著名的《秦州杂诗》二十首,本诗是其中的第十二首。 8.前人认为这首诗颔联里的“得”“传”二字用得“新奇”,请作简要赏析。 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此时为什么会产生“俯仰悲身世”的感触。 【答案】 8.“得”字表现了南郭寺空旷冷清的庭院,因为得到古树的点缀而有了生机和色彩;“传”字形象地写出了北流泉好像是有意惠及百姓,主动将清澈的泉水接力传送到全城。“得”“传”二字朴中见奇,新颖别致,准确传神。 9.在前四句写景的基础上,作者将视线又转向秋花危石,夕阳卧钟。他看到秋花在危石下绽开,夕阳映照着废弃在地的古钟;古寺荒凉破败的场景,引发了诗人的伤己之感。诗人联想到自己饱经战乱,一生坎坷,而今老之将至,心中顿生悲凉忧伤之情,不由得发出“俯仰悲身世”的感叹。 【解析】 8.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这是一道有关诗歌炼字的题目。炼字类型题一般要先解释一下字义,然后把字放在诗句中说明效果。即要在理解诗歌的意思的前提下来分析所给字词的妙处。根据诗歌内容可知,“得”字突出表现了空旷冷清的南郭寺,因为得到古树的点缀而有了生机和色彩;“传”字是个动态感很强的词语,形象地写出了北流泉主动将清澈的泉水接力传送到全城,使百姓受益。据此扣题解答即可。 9.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抓住诗歌是如何抒发情感的(抒情方式),一般的抒情方式有:怀古伤今、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等。本诗很显然是一首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诗歌,根据对诗歌的理解,诗人借物抒情,诗人将复杂的情感融入到精心选择的景物之中,化景语为情思,通过写景来巧妙抒情。在前四句写景的基础上,作者将视线转向秋花危石,夕阳卧钟这些让人感到凄凉的场景,由景及人,引发了诗人的伤己之感。诗人再联想到自己饱经离乱,一生坎坷,而今老之将至,心中顿生悲凉忧伤之情,因此,不由得发出“俯仰悲身世”的感叹。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句是说只有每天省察自己,才会智慧通达,行为没有过错。 (2)刘禹锡《陋室铭》中表现作者远离世俗喧嚣和摆脱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以长江作比,慨叹生命短促、外物永恒。 【答案】(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3)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三个小题都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提示,揣摩含义,写出相关诗句即可。解答此类“名句默写”题目,要注意通假字与较难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答题时,要先默背一遍,然后再把答案写出来。此题中易出错的字有:(1)中的“博”“省”“己”;(2)中的“牍”;(3)中的“哀”“须臾”和“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