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0~22题。(10分) 张玉田盛称白石,而不甚许稼轩,耳食者遂于两家有轩轾意。不知稼轩之体,白石尝效之矣,集中如《永遇乐》《汉宫春》诸阕,均次稼轩韵。其吐属气味,皆若祕响相通,何后人过分门户耶!白石才子之词,稼轩豪杰之词才子豪杰各从其类爱之强论得失皆偏辞也。 (选自[清]刘熙载《艺概》) 2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21.“白石”“稼轩”是哪两位词人?请写出他们的姓名。(2分) 答: 22.材料中,作者主要批评了什么观点?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说明)(4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3.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红楼梦》中,贾府丢了玫瑰露、茯苓霜,宝玉主动认下,保全了柳五儿和彩云,也顾及了探春,可见其关爱女性、平等待人的品性。 B.《子夜》中,受进口火柴冲击,难以支撑的火柴厂主周仲伟只好选择停工,后多方求助,在益中公司资助下,火柴厂才重新开工。 C.葛朗台从索漠城里走过的时候,人们对他又钦佩,又敬重,又害怕。他的说话、衣着、姿势甚至瞪眼睛,都成了地方上的金科玉律。 D.《茶馆》的人物语言富于个性,如崔久峰的“中国非亡国不可”、常四爷的“我饿着,也不能叫鸟儿饿着”等,三言两语即勾勒出众生相。 E.《女神之再生》中,本是炼石补天的神女,不愿再补天,她们要去创造个新鲜的太阳,“要照彻天内的世界,天外的世界”。 24.简答题(10分) (1)《哈姆莱特》第一幕中,鬼魂出现了两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4分) 答: (2)孟浩然有诗云:“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羊公是谁?《三国演义》第120回写他镇守襄阳时采取了哪些策略?有什么成效?(6分) 答: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5~27题。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他建筑之影响。 中国建筑数千年来,始终以木为主要构材,砖石常居辅材之位,故重要工程,以石营建者较少。盖石性强于压力,而张力曲力弹力至弱,与木性相反,我国古来虽不乏善于用石之哲匠,如隋安济桥之建造者李春,然而通常石匠用石之法,如各地石牌坊、石勾栏等所见,大多凿石为卯榫,使其构合如木,而不知利用其压力而垒砌之,故此类石建筑之崩坏者最多。中国石匠既未能尽量利用石性之强点而避免其弱点,故对于垫灰问题,数千年来,尚无设法予以解决之努力。垫灰材料多以石灰为主,然其使用,仅取其粘凝性;以为木作用胶之替代,而不知垫灰之主要功用,乃在于两石缝间垫以富于粘性而坚固耐压之垫物,使两石面完全接触以避免因支点不匀而发生之破裂。故通常以结晶粗沙粒与石灰混合之原则,在我国则始终未能发明应用。古希腊罗马对于此方面均早已认识。希腊匠师竟有不惜工力,将石之每面磨成绝对平面,使之全面接触,以避免支点不匀之弊者;罗马工师则大刀阔斧,以大量富于粘性而坚固之垫灰垫托,且更进而用为混凝土,以供应其大量之建筑事业,是故有其特有之建筑形制之产生。反之,我国建筑之注重木材,不谙石性,亦互为因果而产生现有现象者也。 此建筑系统之寿命,虽已可追溯至四千年以上,而地面所遗实物,其最古者,虽待考之先秦土垣残基之类,已属凤毛麟角,次者如汉唐石阙砖塔,不止年代较近,且亦非可以居止之殿堂。古者中原为产木之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盖中国自始即未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灭之工程,欲以人工与自然物体竟久存之实,且既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为定律;视建筑且如被服舆马,时得而更换之;未尝患原物之久暂,无使其永不残破之野心。 (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史》,有改动) 25.中国建筑“未受其他建筑之影响”有哪几方面因素?(5分) 26.作者认为中国重要古建工程以石营建者较少的具体原因有哪些?(4分) 27.结合材料分析,在研究中国建筑史时应持什么样的态度?(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