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四川省威远中学校高2017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09-10 21:35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安丙,字子文,广安人。淳熙间进士,调大足县主簿。通判隆庆府,嘉泰三年,郡大水,丙白守张鼎,发常平粟振之。寻又凿石徙溪,自是无水患。知大安军,岁旱,民艰食,丙以家财即下流籴米数万石以振。事闻,诏加一秩。
开禧二年,程松为四川宣抚使,吴曦副之。松夜延丙议。丙为松言曦必误国,松不省。盖丙尝为其父客,素知曦。三年正月甲午,曦僭号建官,称臣于金,以丙为丞相长史、权行都省事。事既炽丙不得脱度徒死无益阳与而阴图之遂与杨巨源李好义等谋诛曦丙遣弟焕往约诸将相与拊定① 。于是传檄诸道,按堵如故。曦僭位凡四十一日。三月戊寅,丙陈曦所以反及矫制平贼便宜赏功状,自劾待罪,函曦首级与曦所受金人诏印及所匿庚牌附驿。
时方议和,丙独戒饬将士,以攻为守,威声甚著。时沿边关隘悉为金毁,丙遗时相书,云:“今于关表广结义士,月给以粮,俾各保田庐,逮事定,则系之尺籍而劝之耕,庶可经久。”
贼张福、莫简叛。贼自阆趋遂宁,所过无不残灭。丙欲自持十万缗②往益昌募士。魏了翁移书宰执,谓安丙不起,则贼未即平,蜀未可定,虽贼亦曰:“须安相公作宣抚,事乃定耳。”诏起丙为四川宣抚使,予便宜。丙奏:“臣不辞老以报国。”至遂宁,贼犹负固于普州之茗山。丙下令诸军合围,绝其樵汲之路以困之。未几,俘获张福等十七人以献。
先是,夏人来乞师并兵攻金人,丙且奏且行,分遣将士趋秦、巩、凤翔,委丁焴节制,师次于巩。夏人以枢密使子宁众二十余万,约以夏兵野战,宋师攻城。既而攻巩不克,乃已。丙卒,讣闻,辍视朝二日。
   (选自《宋史•安丙传》,有删改)
① 拊定:击掌约定   ②缗:量词,用于成串的铜钱,每串一千文。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事闻,诏加一秩                         秩:官职级别
B.程松为四川宣抚使,吴曦副之          副:做副职
C.松夜延丙议                           延:邀请
D.师次于巩                                次:依次
5、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事既炽/丙不得脱/度徒死无益/阳与而阴图之/遂与杨巨源/李好义等谋诛曦/丙遣弟焕往约诸将/相与拊定
B.事既/炽丙不得脱/度徒死无益阳/与而阴图之/遂与杨巨源/李好义等谋诛曦/丙遣弟焕往约/诸将相与拊定
C.事既炽/丙不得脱/度徒死无益阳/与而阴图之/遂与杨巨源/李好义等谋诛曦/丙遣弟焕往约/诸将相与拊定
D.事既炽/丙不得脱度/徒死无益/阳与而阴图之/遂与杨巨源/李好义等谋诛曦/丙遣弟焕往约诸将相/与拊定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安丙心系百姓,关心民生疾苦。安丙担任大安军知军的时候,当地发生旱灾,他用自家财产到下游买了几万石米救济吃饭困难的百姓。
B.安丙敢于建言,目光敏锐。安丙提醒程松说吴曦会贻误国事;吴曦冒称伪号建置百官,向金国称臣,安丙就与杨巨源、李好义等人谋划除掉吴曦。
C. 安丙威望很高,平乱能力强。叛贼张福等人作乱,皇上首先想到安丙并主动起用他平乱;安丙受诏亲自领兵平叛,俘虏了张福等十七人。
D. 安丙竭诚效国,死而后已。边境关口遭到金国人破坏,他写信给宰相,提出自己的建议;他一边上奏一边行动,派兵和夏国人联合攻打金国;他去世后皇帝停止上朝两天。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嘉泰三年,郡大水,丙白守张鼎,发常平粟振之。 (5分)
翻译:     
(2) 丙下令诸军合围,绝其樵汲之路以困之。(5分)
翻译: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鹧鸪天  代人赋 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②。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③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罢官乡居时。②些(sā):句末语助词。③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8、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先简要概括景象,再结合文本作具体描述。(5分)
答:     
9、“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两句主要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同样是写赤壁之战,杜牧在《赤壁》中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似乎是对周瑜成功的讥讽;而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却说儒雅的周瑜“           ,           ”,表达了苏轼对周瑜的赞赏。
(2)苏轼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           ,归去,            ” 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也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3)我国古代送别诗大都表达离别之苦,但也有少量例外,如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就以“           ,            ”表现真正的友谊不受空间的阻隔,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