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龙泉二中高2016级新生入学考试试题 语文参考答案 一、积累运用(每小题3分,共18分。) 1—6 CBBBAD 二、 阅读理解(72分) (一)古诗文阅读(16分) 7.(1)怕桑叶稀了,蚕不能吃饱,不能很好地生长,反映出蚕妇生活的艰辛和内心的担忧、无奈。 (2)通过蚕妇夜以继日的劳作和歌女通宵达旦为官人表演的对比,表达了对为官者荒淫无耻生活的批判,对百姓艰难度日的同情。 8.(1)B (诗歌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色) (2)迟暮萧瑟,明朗绚丽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9—12题。(20分) 9.(4分)⑴延:请;⑵益:增加;⑶恚:恼怒;⑷已:停止 。 【评分要点及说明】各1分,若答案与参考答案是同义词、近义词,只要讲得通,亦可。 10.(2分)C。 【评分要点及说明】原句和C项均是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用来”。A项,介词,把;B项,介词,按照;D项,介词,因为。 11.(6分)⑴(2分)桑悦不来迎接,难道是生病了吗? 【评分要点及说明】反问句,“恙”需翻译到位。 (2)学士丘濬看重他的文才,嘱咐使者善待他 【评分要点及说明】“属”通“嘱”,“遇”,对待。 (3)起初我说天下没有无耳朵的人,现在就有 【评分要点及说明】“始”,起初,“乃今”,现在。 (4)(2分)除非正午,看不见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 【评分要点及说明】“自非”“亭午”“曦”,需翻译到位。 (5)(2分)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 【评分要点及说明】句式,“孰”“甚”,需翻译到位。 12.(3分)桑悦是聪明(记忆力强)、恃才傲物的人。 【评分要点及说明】共三点,聪明、有才、高傲(自负),每点1分。 参考译文:常熟有个叫桑悦的人,字民怿。书看过后,就焚烧掉,说:“已经在我腹中了。”当生员时,去拜见监司,自称“江南才子”。监司很吃惊,请他校刊书籍,预先删掉一些来测试桑悦。对文意不连贯的地方,桑悦取笔补上。学士丘濬看重他的文才,嘱咐使者善待他。使者到了后,问:“桑悦不来迎接,难道是有病了吗?”长吏都恨他,说:“没有病,他自己仗恃有才气名声不肯拜见罢了。”使者派官吏去召他不来,加派两人催促他。桑悦大怒说:“起初我说天下没有无耳朵的人,现在就有。与你约定时间,三天后再去,怠慢我就不去了。”使者很生气,想逮捕桑悦,因丘濬的缘故,没有实施。三天后,(桑悦)去见使者,对使者作长揖。使者很愤怒,桑悦脱帽后就走了。使者下台阶向他道歉,才作罢。所著的书,在世上颇为流行。 (三)现代文阅读(36分) 江南的冬景 13.文章的开头写北方的冬天,是为了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运用了比较的手法;文中运用这种手法的还有:江南冬天与秋天的比较,北方夏夜与江南冬天的比较,闽粤地区与江南地区冬天的比较,德国寒郊散步与江南寒郊散步的比较。 14.江南的冬天实在美得诗情画意,人到此境界,当可与自然合一,尘世的碌碌俗务,名利之心,纷争之意,更难立足于此,自然迷人,使人旷达洒脱,不计荣辱得失。 15.不仅是江南冬雨农村图景给予作者悠闲之情,更是一种胸襟洒脱起来,得失俱亡,死生不同的人生境界。 16.不好。在这里,作者没有直接写雪景,而是借助诗句写出了江南冬天傍晚、夜里、早晨的雪景,巧借诗歌意境,使江南的雪景境界全出。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散文的意趣,在体现作者心境闲适的同时,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17.晴暖温和明朗的天气、植被、寒郊散步、雨景、雪景等,主要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表达了自己对江南冬景的钟爱之情。 18.【答案】A 【解析】本题是要求选出不能作为“通俗历史热”在当今出现的原因的项,只要抓住题干的意思,答案A项所陈说的“历史相当久远”很显然不能作为当今流行的原因。 19.【答案】B 【解析】文中第一段里说“在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之外,衍生出一种以满足公众意愿为基本出发点的通俗化的历史叙述——口头的或文字的”,并没有说“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是历史研究的误区。这是无中生有。 20.【答案】C 【解析】 4个选项涉及材料之第二、第三、第四段。其中A、B选项之阅读区间在第三段,C选项在第二段,D选项在第四段。A项之误在“从而完成史学学科的全面建设”,原文是说,史学“终极追求”这种目的决定了“史学传播范围与学科效应的正比例关系”,即传播范围愈广,对社会走向文明与进步、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愈大,丝毫未及“史学学科的全面建设”问题。B项之误有二:一是“通俗化的历史已经成为广大民众‘探寻过去’的唯一途径”,原文是“通俗化的历史几乎成为他们‘探寻过去’的唯一选择”,“几乎”一词故意漏掉;二是整个句子的因果关系有误,通俗历史讲说与著述的“趋热”应当受到欢迎和鼓励的原因是“‘通俗历史热’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有效传承,对史学社会功能的实现,对社会的文明与进步,都是极为有利的”,而不是选项所言“通俗化的历史已经成为广大民众‘探寻过去’的唯一途径”。C、D两项,要做出取舍,有一定的难度。因为C项“在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通俗历史就必然会‘走热’”这个判断,虽稍显武断,但依据在第二段首句:“通俗历史热”是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定会出现的一种现象。D项的错误其实比较明显:“通俗历史在外在形式变化的基础上,走向记述内容与历史观念等核心部分的变化”,其目的是使通俗历史得到“深入发展”,形成“更高层次的、成熟形态的通俗历史”,而不是改变“低劣化、庸俗化或文化的退化的现状”;更何况,原文没有“通俗文化”或“通俗文化热”的现状是“低劣化、庸俗化或文化的退化”这样的表述。 三、作文(60分) (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