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湖北省襄阳四中2017届高三年级八月周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7)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08-26 07:23

8.“感慨”和“见道”是指此词表现出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体现了诗人思想中与热衷政治相反的另一个侧面。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
①宦游思乡的悲凉;
②对自由自在生活的怀念;
③名缰利锁,缚人手脚;世情俗态,耽搁了自在的生活。
9.(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
①融情于景,借景抒情。上片以写景为主,像是一篇凄清哀婉的秋声赋,又像是一幅岑寂冷隽的秋光图。旅舍客馆本已令羁身异乡的客子心中抑郁,而砧上的捣衣之声表明天时渐寒,已是“寒衣处处催刀尺”的时分了。“孤城画角”则是以城头角声来状秋声萧条。
②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孤城画角”唤起了人们对空旷寥阔的异乡秋色的联想。下面接着说:“一派秋声入寥廓”,“一派”本应修饰秋色、秋景,而借以形容秋声,正道出了秋声的悠远哀长,也能给人以空间的广度感,燕子东归,大雁南飞,都是秋日寻常景物,而燕子飞往那苍茫的海上,大雁落向平坦的沙洲,都寓有久别返家的寓意,自然激起了词人久客异乡、身不由己的思绪。
③用典。“楚台风”用典。宋玉《风赋》中说:楚王游于兰台,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庾楼月”亦用典。《世说新语?容止》中说:庾亮武昌与诸佐吏殷浩之徒上南楼赏月,据胡床咏谑。这里以清风明月指昔日游赏之快,而于“宛如昨”三字中表明对于往日的欢情与佳景未尝一刻忘怀。
④直抒胸臆。下片以议论的方式表达了为功名利禄所缚、失去自由随心生活的无奈,有对生活的顿悟,对宦游生活的追悔之意。
【解析】
试题分析:
8.题干问的是“杨慎《词品》说:‘荆公此词,大有感慨,大有见道语。’这里的“感慨”和“见道”是指什么?并对此词思想感情作简要概括” 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开篇三句点明羁身异乡的游子身份,以极凝练的笔墨绘写了悠远哀长的秋声;“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耽搁。可惜风流总闲却”下片即景抒怀,抒写被名缰利锁、世情俗态束缚耽搁、功名误身、身不由己的愁苦。作为一代风云人物的政治家,王安石也并未摆脱旧时知识分子的矛盾心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两者中间徘徊。他一面以雄才大略、执拗果断著称于史册;另一面,激烈的政治漩涡中也时时泛起激流勇退、功名误身的感慨。这首小词便是他后一方面思想的表露。无怪明代的杨慎说:“荆公此词,大有感慨,大有见道语。既勘破乃尔,何执拗新法,铲除正人哉?”(《词品》)杨慎对王安石政治上的评价未必得当,但以此词为表现了作者思想中与热衷政治相反的另一个侧面,却还是颇有见地的。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注释和词中的“别馆”“寥廓”“宛如”“无奈”“缚”“耽搁”“可惜”“误”“酒醒”“思量”带有不的感情色彩来分析。
9.题干问的是“这首词采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结合词的内容对其中两点作具体分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范围是“这首词”,“其中两点”降低难度。上片以写景为主,像是一篇凄清哀婉的秋声赋,又像是一幅岑寂冷隽的秋光图。旅舍客馆本已令羁身异乡的客子心中抑郁,而砧上的捣衣之声表明天时渐寒,已是“寒衣处处催刀尺”的时分了。古人有秋夜捣衣、远寄边人的习俗,因而寒砧上的捣衣之声便成了离愁别恨的象征。“孤城画角”则是以城头角声来状秋声萧条。画角是古代军中的乐器,其音哀厉清越,高亢动人,诗人笔下常作为悲凉之声来描写。“孤城画角”四有很强的感染力,并留下了对空旷寥阔的异乡秋色想象空间。下面接着说:“一派秋声入寥廓”,“一派”本应修饰秋色、秋景,而借以形容秋声,正道出了秋声的悠远哀长,写出了空间的广度,“入廖廓”的“入”字更将无形的声音写活了。开头三句以极凝练的笔墨绘写秋声,而且纯然是人为的声响,并非是单纯的自然声气。下两句主要写作者目之所见。燕子东归,大雁南飞,都是秋日寻常景物,而燕子飞往那苍茫的海上,大雁落向平坦的沙洲,都寓有久别返家的寓意,自然激起了词人久客异乡、身不由己的思绪,于是很自然地过度到下面两句的忆旧。“楚台风”、“庚楼月”用典。这里以清风明月指昔日游赏之快,而于“宛如昨”三字中表明对于往日的欢情与佳景未尝一刻忘怀。
下片即景抒怀,说的是:无奈名缰利锁,缚人手脚;世情俗态,耽搁了自的生活。风流之事可惜总被抛一边。“当初”以下便从“风流”二字铺展开去,说当初与心上之人海誓山盟,密约私诺,然终于辜负红颜,未能兑现当时的期约。“华表语”用了《搜神后记》中的故事,这里的“华表语”就指“去家来归”云云。关于“秦楼”,汉东府《陌上桑》中说:“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楼即为美貌坚贞的女子罗敷的居处。李白的《忆秦娥》中说:“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也以秦楼为思妇伤别之处,因而此处的“秦楼约”显系男女私约。这里王安石表面上写的是思念昔日欢会,空负情人期约,其实是借以抒发自己对政治的厌倦之情、对无羁无绊生活的留恋与向往。因而这几句可视为美人香草式的比兴,其意义远一般的怀恋旧情之名词意至此也已发挥殆尽,然末尾三句又宕开一笔作结,说梦回酒醒的时候,每每思量此情此景。梦和酒,令人浑浑噩噩,暂时忘却了心头的烦乱,然而梦终究要做完,酒也有醒时。一旦梦回酒醒,那忧思离恨是更深地噬人心胸。这里的梦和酒也不单纯是指实的梦和酒。人生本是一场大梦,《庄子•齐物论》上说只有从梦中醒来的人才知道原先是梦。而世情浑沌,众人皆醉,只有备受艰苦如屈原才自知独醒。因而,此处的“梦阑酒醒”正可视为作者历尽沧桑后的憣然反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本题问的是全诗,难度会很大,但指明只需“两种”即可,又把难度降下了很多。
10.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3)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解析】
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牍”“ 劳形”“扪”“胁息”“膺”“坐”“髫”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11.(1)答C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D、E不给分。
【解题思路】B项,“同时也含蓄地批评了特定时代的狂热精神”于文无据。D项,“他们意识到已有垦荒者牺牲于此。但是他们没有退缩,而是决心继承前辈的遗志,誓将垦荒事业进行到底”分析不当,“死于此”的人未必是垦荒者;目睹木碑,他们“倒吸了一口冷气”,从这里也看不出他们“誓将垦荒事业进行到底”的决心。E项,“寄托着远离家乡的垦荒队员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分析不当,应是抒发即将开垦的喜悦之情。
(2)“我”第一个察觉正在翻地的“摩尔人”遇到危险,并不顾一切告知副指导员,且留下来为他举灯,(3分)副指导员对“我”的做法表示赞许,肯定了“我”对战友的关切和深情。(3分)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要联系前后情节综合考虑。要明确“我”和“摩尔人”的关系,同是垦荒队员,又都喜欢副指导员。“我”第一个察觉正在翻地的“摩尔人”遇到危险,并不顾一切告知副指导员,且留下来为他举灯,副指导员柔情地看“我”一眼是对“我”的行为的肯定和赞许。
(3)①男女共寝一室,说明无法安排足够是宿舍,突出条件简陋,生活艰苦;②青年男女共寝一室,中间仅以毯子相隔,突出他们心灵世界的圣洁;③写“我”夜闯“巴黎圣母院”,汇报战友遇险,突出“我”对战友的关心。④使主旨更为丰富,文学性更强。(每点2分)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可以从三个方面阐述:一是没有足够的宿舍,突出条件简陋,生活艰苦;二是青年男女共寝一室,中间仅以毯子相隔,突出垦荒队员心灵世界的圣洁;三是“我”夜闯“巴黎圣母院”,汇报“摩尔人”遇险,突出“我”对战友的关心。
(4)“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一标题,既揭示了自然环境非同一般,又表达了垦荒者的豪情;(2分)①人们很少踏上这片土地,它是荒原,还没有被开垦;②环境险恶,人美还没有揭开它的面纱,无法真正了解它;③人称“鬼沼”,有关于“恶魔”的传说,大家叫它“满盖荒原”;(以上答出2点给3分)④有一群英勇的垦荒者,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犁地播种,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业,创造奇迹。(3分)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可以从自然环境和垦荒者两个角度展开阐述。从自然环境角度来说,可从土地未被开垦、人们不识它的真面目、有神奇的传说邓方面展开论述;从垦荒者角度来说,可以从英勇的垦荒者到人迹罕至、极端险恶的土地上开荒种地,创造神奇等角度分析。
12.(1)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答B、D不给分。
【解题思路】A项,“各路军阀”不是听父母讲的,而是听门房那些听差们讲的。B项“因为是唯一的女性成员”强加因果。D项“最终这一计划还是停止了”错误,文中只说“没有安格尔的日子,聂华苓不再参加国际写作计划的活动”,并没有说“活动停止”。
(2)①抗战时期,积极参加抗日活动;②在《自由中国》任编辑时,跳出政治框架,关注纯文学作品并主持发表出来,使之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③与安格尔在一起时,成立国际写作计划。(每点2分,共6分)
【解题思路】题目要求概况聂华苓在各个时期的主要贡献,作答时,可以根据文章写作的顺序,对其各个时期的活动进行筛选,并概况该活动的重要作用。由此即可组织答案。
(3)漂泊与归属,不仅仅是就经历而言的,还包括整个精神世界。聂华苓的心是根植于大陆的,可是,因为战争和历史原因,她的童年在租界里度过,1949年又背井离乡到了台湾。后来她到了爱荷华,与安格尔一起成立国际性的写作计划,虽然结束了漂流,但她的心仍然没有一种归属感。“我用中文写作,却和中国离得很远”清楚地表明她的心是属于大陆的,但她的创作却漂泊于大陆之外。(6分,意思对即可)
【解题思路】题目要求理解标题中“漂泊与归属”的含意。分析时,需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之上,结合聂华苓的经历,体会其在生活与创作方面的“漂泊与归属”。根据文章内容,她在租界、台湾、爱荷华的经历是“漂泊”的,而她清楚自己的心扎根于大陆。围绕这些角度思考即可。
(4)“我不能移山,但我能发光”是安格尔和聂华苓对自己一生的评价,表现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平凡的,每一个人的能量都是有限的。可是,如果能够将有限的生命能量充分开发出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哪怕是发出一点点微弱的光,也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影响。聂华苓以大陆为根,汲取了能量与营养,在台湾和爱荷华长出了茂盛的枝叶,便充分证明了这一点。(8分,意思对即可)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时,需要对“移山”和“发光”这两个词进行思考。“移山”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发光”则是能够实现的目标。这样,结合聂华苓的事迹,从有限的生命可以“发光”这一角度,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得出具有思辨性的观点即可。
13.B(失之交臂:形容当面错过,失掉好机会。失之东隅:往往与“收之桑榆”连用,比喻这个时候失败了,另一个时候得到了补偿。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收到影响。鱼龙混杂:比喻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鱼目混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
14. B(A项搭配不当,“解决和改善”于“困难……问题”不搭配。C项缺宾语,应在“1.9万公里”后加“目标”之类的词语。D项语义重复,“超过”和“以上”应删去一个。)
15.C(遴选出首句,利用句间关系确定顺序)
16①“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②顺应了地区和全球合作潮流③另一方面,受亚太地区力量格局的变化。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填写把握突破口。如填写①时注意上下文“成果的取得”“一带一路”;②照应“契合中国、沿线国家和本地区发展需要”“造福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民”;③注意上文“一方面”。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