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北京市东城区普通中学2016年6月高二期末综合检验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5)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08-06 08:39
参考答案
一、(30分)
1.D(A项中“咯”读音为“kǎ”,“札”读音为“zhá”;B项中“剖”读音为“pōu”,“嫉”读音为“jí”;C项中“祛”读音为“qū”,“潜”读音为“qián”)
2.B(A项,川流不息;C项,谈笑风生;D项,陷阱,崇山峻岭)
3.C(慰藉,安慰的书面用语;安慰,心情安适,或使心情安适。静穆,气氛安静庄严;静谧,安静。湮没,埋没;淹没,大水盖过,漫过)
4.A(衣冠楚楚,衣帽穿戴得很整齐,很漂亮。一般不用来形容演出服装。自鸣得意,自以为了不起,表示很得意。常用为贬义词。勾心斗角,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贬义词。不可思议,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
5.C(A中主语残缺,B项中句子杂糅,D相中并列不当,逻辑关系有误)
6.A(“葡萄牙”应为“西班牙”)
7.B(例句中“之”的意思是“到”。①句中“之”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③句中“之”作代词,指称“它”;⑥句中“之”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8.C(主要在重要词语的把握)
9.C(但,只是)
10.A(“以此劝谏武帝真正推行孝道”有误)
二、(12分)
11.会馆阴森恐怖的气氛暗示了当时社会环境的特点,抄古碑反映了作者对于苦闷的逃避,烘托出作者处境的孤独寂寞,而“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则象征着为寻找出路而作的思考。  (意思对即可)
12.①极端黑暗、极端专制的旧中国;
②处在专制统治之下的愚昧、麻木的国民;
③为唤醒民众而发出“呐喊”;
④摧毁旧中国黑暗、专制的统治。
(各比喻的理解,意思对即可)
13.虽然我认为黑暗的、专制的旧中国难以改变,但是我也认为只要“几个人既然起来”,改变旧中国的希望就仍然有。作者以此表明有信心通过“呐喊”唤醒麻木的民众。(或,我认为,虽然 “铁屋子”万难破毁,但只要有“几个人既然起来”,破毁它的希望就仍然有。作者以此表明有信心通过“呐喊”唤醒麻木的民众)(意思对即可)
三、(16分)
14.(1)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形影相吊   (2)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
(3)落霞与孤鹜齐飞      (4)所以游目骋怀
(5)咏而归              (6)然后知轻重
每句1分。有错别字,则该句不给分。
15.(1)C  E  (C项中,“家童鼻息如雷导致作者无法入眠”是对原文的错误理解,原文是说敲不开门,所以去听江声。E项中,从上下文来看,“小舟从此逝”并非实写,而是词人超越现实的浪漫主义想象,是词人旷达襟怀的一种寄托)
选对1项给2分,选对2项给4分。
(2)答案示例:
①上片叙述词人夜饮归来,敲门无应而“倚杖听江声”,词人置身于宁静、旷阔的大自然中,人世的得失荣辱仿佛被一笔勾销,令人感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其中充满超然物外的理趣。
②下片中“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既是写的夜深风停、水面平静之景,也是词人所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的一种体现,是词人渴望生活自由、希望精神解脱的愿望的一种表达。
能结合词句对所描绘的情景恰当解说,给2分;对情景合一的分析合理,给2分。
四、(12分)
16.B(竟,最终)
17.D(A在;引出比较对象。B被;“我”。C才;又)
18.B(①为父丧悲痛;③为崔浩语;⑥为别人质询)
19.C(A项中文章未说李顺“横行乡里”,也未说“邦国长者也少有不害怕他的”。B项中崔浩推荐眭夸做中郎,不是司徒。D项中眭夸作《知命论》与崔浩被杀无关)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