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观徐州李司空猎 张祜 晓出郡城东,分围浅草中。 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 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8.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相比,本诗塑造的人物形象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9.请对最后四句运用的艺术手法作简要赏析。 【答案】 8.《江城子•密州出猎》塑造了一个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诗人形象。而本诗则通过李司空打猎的过程以及众人观猎的情况,塑造了一个武艺高超的英勇猎手形象。 9.①运用细节(动作)描写。“背”“抽”表现其身段之灵巧,“翻”“控”展现其臂力之强劲,动作之漂亮,造型之健美。②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仅答侧面描写也可)最后两句写围观人群一齐指向遥远的天空,那里一只带箭的鸿雁,垂着双翅,直向地面坠落下来。以欢声雷动的热烈场面表现了猎者的技艺高超。③运用场面描写。以万众围观、欢声雷动的热烈场面表现了猎者的技艺高超。(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8.本题考查诗歌对比阅读的能力和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诗歌人物形象的把握,主要通过诗歌的背景,诗中重要意象,环境描写,还有对主要人物的细节刻画等方面感知。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是熟悉的篇章,通过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可知,诗中主要是刻画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形象。而本诗主要是通过环境描写,首先写出猎的环境“晓出郡城东,分围浅草中”,是一个猎者形象。另外本诗着重刻画了一些猎手动作的细节,“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写出了动作敏捷、有力。最后“一雁落寒空”侧面写出了技艺高超。 9.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读懂诗歌,明确写作内容,手法就明确了。本诗主要写李司空打猎的过程以及众人观猎的情况。最后四句通过打猎的细节刻画和观者的反应凸显人物形象。最后四句主要用了细节描写和侧面描写,明确手法,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柳永《雨霖铃》中刻画分别时痛苦的细节描写的句子是“ (2)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 (3)《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是“ 【答案】 (1)执手相看泪眼 (2)潦水尽而寒潭清 (3)昆山玉碎凤凰叫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默写的指向,理解准确。注意易错字,如(1)句中的“噎”,(2)句中“潦”“暮”。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窃贼 阿•康帕尼尔 “是的,我是个窃贼。”老头儿伤心地说,“可我一辈子只偷过一次。那是一次最奇特的扒窃,我偷了一个装满钱的钱包。” “这没有什么稀奇的。”我打断他道。 “请让我说下去。当我把偷到的钱包打开装进自己的衣兜时,我身上的钱并没有增加一个子儿。” “那钱包是空的?” “恰恰相反,里面装满了钞票。” 我走近那老头儿,又给他斟了一杯葡萄酒。他开始讲述自己的经历: “当时,我乘火车从斯米纳到苏萨尔去。那是个匪盗经常出没的地区。我坐的是三等车。车厢里除我之外,就只有一个衣衫褴褛、正在酣睡的汉子。他的左脸颊上有一块明显的伤疤。从相貌到衣着,这家伙看起来都像一个罪犯。我想换一个车厢,可是车厢之间没有连通的门,于是,我只好硬着头皮单独同这个危险的家伙共处三个小时。火车行驶在前不挨村、后不着店的荒野,车上的旅客寥寥无几。在这种环境里,要想杀死一个人,然后把尸体从车窗扔下去,简直是小事一桩。 “外面的天渐渐黑了下来。我两眼死死盯住车里的警报器。可是,后来,我打了一会儿盹儿。我刚睁开眼睛便发出一声惊叫。因为陌生的旅伴正弯腰站在我面前,锐利的双眼盯着我,乱蓬蓬的胡须已经触着我的面颊。我吓得一下子蹦起来,想去拉警报器。可是那人抓住我的手臂,哀求似的看着我,说:‘您不用害怕。我正要请求您允许我坐在您身边,用您的毯子搭一搭我的身子。我感到很冷。’‘真的吗?’我松了口气,歉疚地挪动了一下身子,让他坐到我身边。 “‘是的。’那人说,‘我多么喜欢做一个小偷啊!我的整个性格,所受的教育和成长的环境,都注定我特别适合这一职业。可是……我不能去偷。’” “‘是什么阻止你去偷呢?’我好奇地问。” “‘长着这样一副相貌,我怎么能够去偷呢?无论我走到哪里,大家都提防着我,要是碰巧附近有人的东西被偷了,第一个被怀疑的对象就是我。’” “我瞅着他那张窃贼一样的面孔,脑海里闪出了一个鬼主意:我要是试一试把这个总不走运的窃贼的钱包偷过来,那将是一个多么精彩的恶作剧。啊!眼疾手快,不动声色,上帝保佑!几分钟后,窃贼那鼓鼓的钱包就被放进了我右边衣袋。火车停下后,我的旅伴竟免了我再劳神去换车厢。他站起来对我说: “‘我到家了。谢谢您,祝您旅行愉快!’” “我等他下了车,急忙从衣兜里掏出偷来的钱包。一见那钱包,我顿时目瞪口呆:手里拿的正是我自己的钱包。那家伙趁我听他诉苦的当儿,神不知鬼不觉地把我的钱包偷走了。幸好趁他不注意时,我又把它偷了回来。 “这是我一辈子唯一的偷窃行为。钱包偷到手了,可我的钱并没有因此而增加一分。你看见了吧,我并没有骗你。” 老头儿的故事刚讲完,我就急忙站起来,大方地付过酒钱,转身走了。我这样做,完全是有原因的:在他向我讲述自己的偷窃经历时,我用我那训练有素的灵巧手指,将他的钱包拈过来装进了自己的衣兜。我急切地想知道那钱包里究竟有多少钱。我相信,老头儿所说的那种巧遇,这次绝不会重演。我肯定不会从自己的衣兜里掏出自己的钱包来,因为我身上从来不带钱包。拐过一个街角,我把手伸进自己的衣袋。天哪!里面什么也没有!这老家伙太鬼了!他第二次偷回了自己的钱包。 第二次?谁知道他自己偷了自己多少回呢!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文章涉及三个人物,这三个人物中,只有老人不是窃贼,他洞察先机,能够看透别人的本质,所以才拿回钱包。 B.火车上的那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完成自己想成为小偷的想法,才去偷老人的钱包。 C.小说以“窃贼”为题,全文虽然没有直接点出谁是窃贼,但是文章紧扣中心,构思巧妙,峰回路转,处处又扣住文题。 D.在老人讲述的故事中,天色昏暗,环境荒凉,车厢破乱,这些都为接下来发生的偷盗故事埋下了伏笔。 E.小说在塑造人物时主要运用了对话描写,笔墨集中在语言描写上。在老人述说自己故事的同时,读者也了解了人物的外貌、性格、经历等。 (2)文中的老人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3)小说构思巧妙,富于戏剧性。请结合全文分析其构思的巧妙之处。 (4)小说以“窃贼”为题,那么文中的“窃贼”到底是谁?小说通过“窃贼”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CE(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1分;答A、B不给分) (2)①精明。能洞悉眼前人,不动声色地看出那汉子和“我”是个小偷,并不动声色地把自己的钱包“偷”回去。②警惕性强。在火车上,他对汉子充满了戒备。③健谈,善良。跟“我”滔滔不绝地讲故事,能为自己对汉子的防范感到愧疚。 (3)①开篇设置悬念,引人入胜。②情节设置波澜起伏,采用了摇摆的手法,使情节发展一波三折,充满意外。③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④运用巧合。老人本是恶搞火车上遇到的汉子,却发现“偷”回的恰巧是汉子偷走的自己的钱包。 (4)①文中的“窃贼”可以指三个人中的任何一个。小说中的“汉子”“我”明确是“窃贼”,而“老人”实际上也有是“窃贼”的嫌疑。汉子绘声绘色地说自己不是小偷,让人同情,可是偷了老人的钱包。“我”认真地听老人的讲述,心生同情,却也偷了老人的钱包。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老人最后都把钱包给偷了回来。②“窃贼”体现了小说的主题,深刻揭示了尔虞我诈、信任缺失的社会乱象。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只有老人不是窃贼,他洞察先机,能够看透别人的本质,所以才拿回钱包”表述不正确,人”实际上也有是“窃贼”的嫌疑。B项,小说中的“汉子”“我”明确是“窃贼”。D项,“埋下了伏笔”不正确,由环境描写的作用可知。 (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理解主题的关键,分析时抓住情节,对人物细节的刻画,如语言、动作、心理等正面描写。还可以通过其他人或景或其他人物的评价等侧面来分析。分析时要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文中的老人讲述自己经历时面对陌生旅客“我吓得一下子蹦起来,想去拉警报器”,由此可以看出他的警戒戒备心。而又歉疚地挪动了一下身子,让他坐到我身边,可以看出他内心又有善良的一面。通过文中“我”的评价“这老家伙太鬼了!他第二次偷回了自己的钱包。第二次?谁知道他自己偷了自己多少回呢”,可以看出他很精明。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可以从情节结构方面进行分析。结构上的特点要注意开头、结尾,情节设置的特点,如前后呼应,设置悬念,埋伏笔等。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结合文本内容解析,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以“窃贼”为题,凸显的是文章的主题。而在文中出现了三个人,从情节来看,三个人都是“窃贼”,所以“窃贼”指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类人,正是这些人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欺骗,互不信任。解答时以尊重文本为基础,最后再结合社会现实谈之间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