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安徽合肥市2017届高三调研性检测语文试题(4)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07-22 15:59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张充和:她选择留在自己的时代里
在不知道充和的存在之前,我以为闺秀这种生物已经在中国大地上绝迹了。完全无法想象,时至今日,在与我相隔数万公里的大洋彼岸,一位101岁的老人仍保持着上个世纪初的生活方式:每日晨起,即磨墨练字,吟诗填词,偶尔和同好们举行昆曲雅集,拍曲互和,以乐终日。
这位老人,就是现居于耶鲁的张充和。
充和出生于合肥一个大家庭,曾祖父张树声曾是淮军将领,官至两广总督。到了充和父亲张武龄这一代,已经“弃武从文”,他索性离开了合肥,在苏州创办了乐益女子中学。
苏州生活让充和的人生路上从此多了项终身陪伴的爱好——昆曲。张武龄和陆英都是戏迷,张武龄还特意请来了苏州全福班的尤彩云来教孩子们唱戏,受此影响,女儿们也喜欢上了昆曲。充和呢,更多的是将昆曲当成“玩儿”,她曾说:“她们喜欢登台表演,面对观众;我却习惯不受打扰,做自己的事。”在苏州拙政园居住时,相传她夜晚常常一个人在兰舟上唱——昆曲。
汪曾祺在回忆西南联大的往事时,也提到过充和不爱扎堆的特点。在文章中,他写道:“有一个人,没有跟我们一起拍过曲子,也没有参加过同期,但是她的唱法却在曲社中产生很大的影响”,“她唱得非常讲究,运字行腔,精微细致,真是‘水磨腔’。我们唱的‘思凡’、‘学堂’、‘瑶台’,都是用的她的唱法(她灌过几张唱片)。她唱的‘受吐’,娇慵醉媚,若不胜情,难可比拟。”
北京大学国文系,张充和听过胡适讲文学史和哲学史,钱穆、俞平伯、闻一多都是她的老师。之后她退学了,患肺病是一个原因。
退学后,充和曾随沈从文一家去过昆明,跟姐姐姐夫住在一起,再后来回到北京,她还是住在沈从文家里。在她眼里,这位三姐夫是个不爱说话,但很有才的人。我一直觉得,四姐妹中,允和、充和对沈从文的理解不在兆和之下。沈从文去世后,远在海外的充和发来悼文:“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寥寥十六个字,却写尽了沈从文一生,充和可谓沈从文的知音之人。后来这十六个字被铭刻到了湘西沈从文的墓碑上。
书法可以说是充和一生至爱。她曾说,自己不爱打扮,不喜欢金银珠宝,但笔墨纸砚一定要用最好的。由于长期练习书法,她年老了臂上肌肉仍有如少女般有力。在重庆那段时间,哪怕是经常要跑警报,她仍然坚持书写,防空洞就在桌子旁边,她端立于桌前,一笔一划地练习小楷,警报声一响,就可以迅速钻进洞中躲避。
1948年,充和在炮火声中嫁给了傅汉思。那一年,她已经三十五岁了。对傅汉思这个终身伴侣,充和是满意的。这对中西合璧的伉俪称得上志同道合,他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充和说汉思的汉学修养很深,对中国历史比她还要了解,写起文章来一篇是一篇,让她很服气。
这段婚姻对充和的最大影响是她终于选择了远渡重洋。1949年,整个中国面临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充和敏感地察觉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在未来的中国缺少梦想的空间。带着这样的想法,充和和汉思在上海搭上个顿将军号前往美国,随身带着一方古砚,几支毛笔和一盒五百多年的古墨。
这个最着迷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最终却选择了去国离乡。
充和对自己的吟诗作词,有一个特别有趣的比喻,她说自己写东西是“随地吐痰,不自收拾”。
说这句话时,她已经是九十多岁的老人了,老小老小,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真是一派天真,可爱极了。
充和一生醉心艺术,但始终保持着老派人游于艺的态度,书法也好,诗词也好,都是写了就写了,没想过要结集出版,更没想过要去抢占艺术史上的一席之地。
她很早就开始了写作,随写随丢,一生中从未主动出版过任何著作。在耶鲁任教时,一名洋学生自费给她印了本诗集,名字很美,叫《桃花鱼》,装帧也很美,收入的诗只不过寥寥十几首。她百岁时,广西师大出版社推出了一套张充和作品系列,分别是《天涯晚笛》、《曲人鸿爪》和《古色今香》,收录的其实都是些充和无意中留下的鳞光片羽。
充和本是无意于以著作传世的,做什么都是随兴而至,她曾经说过:“我写字、画画、唱昆曲、做诗、养花种草,都是玩玩,从来不想拿出来给人家展览,给人家看。”苏炜回忆他和洋学生向充和学书法时,充和经常用清水在纸上写字教他们,他们试图游说她用墨写在宣纸上以图保存,不料一向温和的老人居然生了气,坚持就要用清水写。
英国诗人济慈的墓志铭上写着一句话:这里躺着一个人,他的名字写在水上。充和,也是这样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啊。写的过程就是消失的过程,像飞鸟掠过,天空却并没有任何痕迹。
不过,充和这样旧派的人,未必会喜欢这类新诗风味的句子。她自撰的诗中有一句意思和此相仿,足以概括平生: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这一曲微茫,正是民国年间的古韵遗响。随着那个年代的远去,已成绝唱。
(摘选自2014年《阅读生活》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张充和很早就开始了写作,但随写随丢,一生中从未主动出版过任何著作。她百岁时,广西师大出版社推出了一套张充和作品全集。
B.张充和对艺术随兴,并不想以著作传世,所以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她对社会变革随性,于是选择了随夫远渡重洋。
C.对自己的吟诗作词,张充和有一个特别有趣的比喻,说是“随地吐痰,不自收拾”,这其实表达了自己的一种自谦。
D.“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很准确地概括了张充和低调谦和、淡泊名利的一生,也表明了她对知音难求的感慨。
E.因为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而且傅汉思的汉学修养很深,对中国历史的了解超越自己,张充和很服气,也就选择了傅汉思为自己的终身伴侣。
(2)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体现张充和独有的性格特点?(6分)
答:
(3)如何理解张充和“选择留在自己的时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
(4)文章展示了张充和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人格魅力,以现代入的角度来看,你如何评价张充和?请结合现实说明理由。(8分)
答:
第Ⅱ卷  (表达题  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为了取得这场考试的胜利,连日来他        地苦读,只希望能毕其功于一役。
②能够认识自己,才有充实圆满的人生,然而却有很多人          ,结果一事无成。
③人们        地观看着科比职业生涯的告别之战,今朝一别,多少球迷潸然泪下。
A.目不转睛    目不交睫    目不见睫
B.目不见睫    目不转睛    目不交睫
C.目不交睫    目不见睫    目不转睛
D.目不见睫    目不交睫    目不转睛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一带一路”倡导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为精神引领,这种发展策略将惠及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
B.南昌海昏侯墓是我国迄今发现的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祭祀体系最完备的西汉列侯墓园,也是保存最为完好的列侯墓葬。
C.路遥逝世已经24年了,然而《平凡的世界》历经时光的无情淘洗,反倒使它成为当代小说之林中一株质朴伟岸、绿叶纷披的梧桐。
D.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中,大学生、农民工、失业下岗者、海归人员,以及传统行业的人们纷纷加入到创业浪潮中来。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表达,与传播的内容同样重要。同样是形容工作忙累,有人会说“头一抬,天就黑了”,有人则会说“想念床”;同样是指出缺点,有人会说“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也有人会说“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
A.表达是思想的形式,创新表达的魅力就在于,它总能用颜色不一样的烟火,为天空装点斑斓;表达又是点燃思想的火炬,创新表达可以有效提升作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B.表达是点燃思想的火炬,创新表达可以有效提升作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表达又是思想的外衣,创新表达的魅力就在于,它总能用颜色不一样的烟火,为天空装点斑斓。
C.表达是思想的外衣,创新表达的魅力就在于,它总能用颜色不一样的烟火,为天空装点斑斓;表达又是点燃思想的火炬,创新表达可以有效提升作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D.表达是点燃思想的火炬,创新表达可以有效提升作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表达又是思想的形式,创新表达的魅力就在于,它总能用颜色不一样的烟火,为天空装点斑斓。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5分)
①    ,对于每个人来说,这两种方式是必不可少的,只是比例很不相同罢了。由于性格的差异,有的人更爱交往,有的人更爱独处。    ②    ,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反过来说,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    ③   
17.下面是2015年第24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会标,请写出该会标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6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一文将“徽州”推向舆论的浪头。地名是人们心中的乡愁,是个人、家族、民族的文化自尊。“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徽州的历史人文底蕴要比黄山来得深厚。有人提出,让人魂牵梦萦、充满浪漫想象的徽州,应该回归人们的视野。但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现在的黄山市不等同古徽州,古徽州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绩溪县,早就划归宣城市了,而婺源则划给了江西。黄山还是那个黄山,徽州早已不是那个徽州,不能把文化传承寄托在恢复地名上。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