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试卷(新课标Ⅲ)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5)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06-16 21:24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誓“能文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域志》。
《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最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也反映了他一贯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治学品格。全书共三十二卷,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顾炎武在该书的题记中说,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取《论语》子夏之言,命名为《日知录》,供后人研讨。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
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业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
 (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
相关链接
①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笔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BD)
A.顾炎武之所以不顾家庭,离家出游,固然有躲避豪绅陷害、以游为隐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实现他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的理想。
B.顾炎武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沿途考察人文地理,验证文献记载,搜集著述材料,把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结合在一起,大大开阔了他的学术视野。
C.顾炎武南北往返,在二三万里的旅途中,览书万余卷,写成《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著作,终成一代大家。
D.顾炎武足迹半天下,广交贤豪长者,又在《广师》中对十位“同学之士”推崇备至。他的弟子潘耒称赞他,天下无贤不肖,无不知道顾炎武为通儒。
E.顾炎武一生奔走,始终以豪杰自视,虽没有完全实现他“救民水火”“兴太平之事”的雄心壮志,但唯其如此,才成就了他的著述事业。
命题透析:此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主要观点和文章特色鉴赏评价的能力。要求选择最恰当的两项,答案:BD。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得分。注意回答三项或者三项以上不给分。
思路点拨:A项,“‘不顾家庭’,不完全准确,且离家出走的两个原因文中没有区分哪一个是主要的。原文为:“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C项,“顾炎武南北往返,在二三万里的旅途中,览书万余卷,写成《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著作”,错,在南北往返的旅途中,写成的著作是“《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E项,“始终以豪杰自视”错,且“始终以豪杰自视”也并非是成就他著述事业的不可缺少的原因。
(2)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命题透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
答案:①坚持独立思考,注重学术创新,从不蹈袭前人;②积少成多,不断增改,务本求真;③严谨笃实,勤勉治学、辩论公允,留待后人检验。
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思路点拨:对限定话题与范围的内容的概括,注意划分相关部分的层次结构,然后逐一概括,并做归类即可。这道题只要求简要概括,不必阐释。
(3)梁启超生平最敬慕顾炎武的为人,认为他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命题透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人物形象评价能力,需要在文本和链接材料中去寻找答案。
答案:①推重“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古训,谦虚谨慎,严于律己; ②经世致用,学问严博,开一代学术风气;③善于推人之长,以友为师,虚怀若谷,博采众长。
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思路点拨:这道题既要概括、分析传主形象,又要注意答题方法,题干上提到的“经学大师”“世人楷模”这两个方面分别指向人物的治学和德行,治学上的态度、方法和成就,德行上的为人处世。抓住这两面,在文中和链接材料中即可找到依据,然后分类概括并简要阐释即可。 
(4)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8分)
命题透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综合探究、对人物观点的评价。有较大难度。
答案:①顾炎武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意识;②在顾炎武看来,普通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对我国爱国主义传统的自然引申与合理发展; ④这一观点基友积极意义,教育后人要勇于担当,爱国奉献。
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思路点拨:这道题是典型的综合探究题,文本反映的传主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需要把握文本内容 ,理清人物的主要事件、思想、情感、贡献等。全面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之上才能探究文本反映的时代精神和价值。然后依据要求,寻找文本依据。 最后联系已知,阐述个人见解。注意评价中肯公允,客观准确作答。 
技巧点拨:探究试题,要表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或观点。在解答时都要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是或非,都要中肯、公允、客观。答题基本模式:(1)立场、观点,明确表态,并将自己认可的观点陈述出来。(2)回到文本中去分析。(这一步要分几个角度来探究。)(3)结合现实或者自身实际,作分析。(4)总结回应,强调观点,或者得到启示。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