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辽宁省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6届高三精品卷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7)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06-03 21:01
11.(1) 【参考答案】E3分,D2分,C1分,A、B不给分。
【解析】A错在“杨小闹是一个自私冷漠,对别人不体谅关心的人”;B错在“不负责任、邋遢粗俗”;C错在“是个不太会说话,不懂交际的人”。
(2)【参考答案】①父亲是一个勤劳的、对家庭有责任感的人。这从他为了能多挣100多块钱,不惜多上夜班,走夜路,上坡下梁地要走半天等情节可看出。
②父亲是一个善良的、富有同情心,在别人痛苦困难时愿意伸出援手,给别人送去温暖的人。这从他在蔡婆遭难时每晚都要走上半天去敲敲她家的门,向她买鱼等情节可看出。
③父亲是一个不事张扬、善解人意的人。这从他借买鱼为由每晚去敲敲蔡婆的门,以此含蓄地给蔡婆送去温暖、慰藉和希望;在帮助蔡婆的那些年,对“我”的不解从不解说等可看出。
【评分细则】每点2分,其中性格概括1分,文本分析1分。
(3)【参考答案】①小说一开始写“我有点恨父亲”,是由于我认为父亲为了吃鱼,每天晚上敲蔡婆的门,父亲没出息,是个馋猫。(2分)②这些情节生动地表现出我对父亲举动的不解和困惑,一定程度上设置了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③这一情节与下文父亲跟我讲了杨有贵的故事后我不由地发出了“那些夜晚的敲门声,对蔡婆来说,不仅是温暖的,还是敲响在她苦痛心灵里的天籁之音啊!”的赞叹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父亲善良、富有同情心,乐于给苦痛者的心灵送去温暖的形象,(2分)④我对父亲由一开始的不解到后来的理解赞赏的变化,也使小说情节波澜起伏,曲折动人。(2分)
【评分细则】②③点为答案必答要点,①④点学生能任答一处则可给满分。
(4)【参考答案】我认为这句话不能删去。①这句话形象地描写出蔡婆逢年过节给我家送鱼时的动作和语言,表现了蔡婆给我家送鱼时愉悦轻松的心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看到了她在困境中依然乐观坚强的生活态度。(3分)②蔡婆的这种生活态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亲每天晚上敲敲她家的门带去的温暖和慰藉。因此,这句话不仅丰富了蔡婆这个人物形象,更从侧面突出了父亲的人物形象,(2分)③正是父亲的善良,在别人痛苦困难时伸出援手,送去善意,使蔡婆那颗清冷而孤独的心得到温暖,看到希望。这句话印证了爷爷临去世时所说的“人在遭难的时候,就是有人陪着说说话,也是能救人于苦难中的”,更突出了小说的主题,父亲的敲门声,正是苦痛者的天籁之音。(3分)
(如果答“可以删去”,只要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评分细则】答能否删去不得分,答案中如从表现蔡婆形象入手回答,最多可得3分,如从小说主题最多可得3分,从父亲形象入手回答,或文章结构等其他角度入手回答,每一方面最多可得2分,但本题得分不得超过8分。
12.(1)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B项归因错误,这是批评者的错误看法,而非文章的观点。范用“饱受批评,在文革期间……受尽了折磨”的原因是复杂的。另外,说范用“只凭个人兴趣爱好而不愿意‘政治挂帅’”也不准确,批评者只是说“凭个人兴趣爱好”,没有“只”字。C项“出版社不应顾虑读者的好恶”错误理解了范用的思想。D项“表现了范用的名气之大与社会影响之广”对引述的作用理解不够恰当。)
(2)①眼光独到,思想开放。“文革”以后,范用敏锐感知时代需求,创办《读书》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刊登《读书无禁区》一文;主动完整出版巴金《随想录》一书,显示出他独到的眼光和自由开放的思想观念。②坚持真理,不惧权威。范用曾经说过:“自己认为是对的,就应该去做。”“文革”后,有人企图阻挠《随想录》在港刊登,范用却立即联系巴金把书交予三联,并保证一字不改地出版;正因为坚持真理,不惧权威,范用多年来常被批评做出版时没有“政治挂帅”。③敢于担责。《读书无禁区》一文刊登后激起波澜。针对“给‘坏书’开绿灯”等质疑,上级部门决定,这本杂志如果出问题,由范用负责。他没有退却,每期杂志清样都亲自过目签字。(6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3)①创办杂志,出版经典。范用一生与书结缘,创办了《读书》《新华文摘》等著名杂志,出版了《随想录》《傅雷家书》《牛棚日记》等一列经典书籍。②热衷于书籍装帧艺术。撰写专著《叶雨书衣》,能将书籍装帧娓娓道来。书籍装帧水平很高,被张中行赞为“南有钟叔河,北有范用”。③藏书丰富。他的藏书不亚于一个小型图书馆,而且颇多善本。④读书方法独特。范用读书极高效,当日书当日毕,好书读完不过夜,不好的书的确认与搁置也不过夜。决不把书放在一边待读。(6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4)①刚强正直,不屈邪恶。“文革”中“造反派”揪斗他时,他正气凛然,倔强到底,尽管挨打最多,受害最烈,但他自始至终既不认错,也不揭发别人。②心胸豁达,包容大度。“文革”中,有个美编在大字报上画漫画讽刺他,他非但没有反感,反而十分欣赏这幅漫画,后来还特地要这位美编照样画了一张。③身处逆境,心怀梦想。在下放时不忘“交谈读书感受”,构想将来出一本读书杂志。④为人谦逊。他热衷于书籍的装帧艺术,出过《叶雨书衣》一书,书籍装帧水准很高仍自谦“业余”。⑤注重形象,风度翩翩。退休后的范用风采依然,衣着讲究,书卷气十足,甚至被朋友们戏称为“最爱美的出版家”。(8分;答出一点给2分,中概括1分,分析1分,答出任意四点、意思对即可。)
13.答案:A  解析:①失之眉睫:在眼前错过(不经意间错失)。②失之交臂:指当面错过,失掉好机会。③坐失良机:不主动采取行动而失掉机会(含贬义)。
14.答案:C  解析:A项,句式杂糅,可改为“突出表现在公款旅游和超标准接待上”。B项偷换主语导致搭配不当,将最后一分句的主语“毕业生”改为“培训费”。D项,经过压缩即可发现,““抄袭……著作权”搭配不当,应删去“著作权”,或把“抄袭”改为“侵犯”
15.答案:B 解析:根据文意,所填写内容首先应为对取得奖项的评价,然后是由此而
对我国科学家的评价。A项曲解了文意,将国际科学界的“肯定”作为了对我国科学家
评价的标准。C项、D项本末倒置,先评价科学家,再评价奖项,与上文脱节。
16.答案:
①而且对每个人道德生命的提升
②正因为人性好色、好斗、贪得
③人们才有可能超越血气的役使
17.答案:结论一:我国网购用户年龄分布偏年轻化。
结论二:我国网购用户年龄分布逐步向中高龄倾斜。
解析:首先,要注意图表的题头,然后分析每一组柱形图表的构成,包括每一个柱形代表的信息和数据、柱形底部信息等;其次,对一系列的数据进行比照,分析不同组别的柱形存在的关系;最后,结合题干要求,归纳出结论。
18. 这份材料,初读可能比较纠结,因为你似乎很难找到所谓的“关键词”。但是,若把故事整体阅读,然后最直白概括地提炼一下,不就是“十万败给了一万的故事”么?沿着“十万为什么败给了一万”这个角度追问,就豁然明白材料要表达什么了。这恐怕也是分析本材料立意的一个最便捷准确的思维路径。下面,我们根据这一思路来对材料进行具体分析判断,从而把握立意。
“十万”输给了“一万”,故事情节似乎不合情理又在情理之中。原因在哪?多数学生眼睛估计是只盯着材料前后部分的感人言辞去了。这是许多学生阅读故事、陈述类材料作文题时的不良习惯。实际上,材料中间部分的“老人深陷在沙发里,满目忧郁,要不是健康情形不行,他是不会卖掉这栋陪他度过大半生的住宅的”这句更重要、关键,因为只有结合这句话,我们才能读懂老人,才明白老人卖房根本不是图“钱”,而是需要有人陪伴,精神满足,身心健康。所以,买家“炒到10万”,他反而“满目忧郁”,而青年承诺“我保证会让您依旧生活在这里,和我一起喝茶,读报,散步,天天都快快乐乐的——相信我,我会用整颗心来照顾您!”却十分符合老人需求,老人很快便决定把房子卖给青年。因此,从“老人需要什么”角度(这个角度其实关联着老人和青年人两个主体)切入做文章,来立意,去探究,如“人生最需要的是什么”“钱与心”“快乐可以少谈钱”“什么是对老人的终极关怀”等,都是切题的。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