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2016届高三模拟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4)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05-20 08:37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崔慰祖,字悦宗,清河东武城人也。父庆绪,永明中为梁州刺史。慰祖解褐奉朝请。父丧不食盐,母曰:“汝既无兄弟,又未有子胤。毁不灭性,政当不进肴羞耳,如何绝盐?吾今亦不食矣。”慰祖不得已,从之。父梁州之资,家财千万,散与宗族。漆器题为“日”字,“日”字之器流乎远近 。料得父时假贳②文疏,谓族子紘曰:“彼有自当见还,彼无吾何言哉?” 悉火焚之。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为始安王遥光抚军刑狱,兼记室。遥光好棋,数召慰祖对戏。慰祖辄辞拙,非朔望不见也。 建武中,诏举士,从兄慧景举慰祖及平原刘孝标并硕学。帝欲试以百里,慰祖辞不就。国子祭酒沈约、吏部郎谢朓尝于吏部省中宾友俱集,各问慰祖地理中所不悉十余事,慰祖口吃,无华辞,而酬据精悉,一座称服之。朓叹曰:“假使班、马复生,无以过此。”慰祖卖宅须四十五万,买者云:“宁有减不?”答曰:“诚宜韩伯休①,何容二价?”买者又曰:“君但卖四十六万, 一万见与。”慰祖曰:“岂是我心乎?”少与侍中江祀款交,及祀贵,常来候之,而慰祖不往也。与丹阳丞刘沨素善遥光据东府反慰祖在城内城未溃一日沨谓之曰卿有老母宜出。命门者出之。慰祖诣阙自首,系尚方,病卒。慰祖著《海岱志》,起太公迄西晋人物,为四十卷,半成。临卒,与从弟纬书云:“常欲更注迁、固二史,采《史》、《汉》所漏二百余事,在厨簏,可检写之,以存大意。《海岱志》良未周悉,可写数本,付护军诸从事人一通,及友人任昉、徐寅、刘洋、裴揆,令后世知吾微有素业也。”又令以棺亲土,不须砖,勿设灵座。
(选自《南齐书》列传第三十三)
【注】①韩伯休,东汉人士,因卖药三十多年从不接受还价而为世人所知。②贳shì:借贷。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当不进肴羞耳 羞:美味的食品
B.料得父时假贳文疏 料:估量,揣测
C.而酬据精悉 悉:详尽,详细
D.《海岱志》良未周悉 良: 的确,确实
1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容二价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B. 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 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C.以存大意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D.而慰祖不往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1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崔慰祖出身官宦家庭,为人孝顺。他的父亲曾担任粱州刺史、奉朝请。父亲去世后他坚持不吃盐,在母亲的劝说下他改变了这种做法。
B.崔慰祖家境殷实富裕,为人仗义疏财。他的父亲在梁州有很多财产,崔慰祖都分给了自己的族人,甚至将他人的租借字据全都烧掉了。
C.崔慰祖有才华,不善言辞却能服众。国子祭酒沈约、吏部郎谢朓的朋友曾经向崔慰祖询问有关地理方面的问题,他的回答有理有据,令人折服。
D.崔慰祖在历史方面颇有研究,却著述未竟。他想对司马迁和班固的历史著作再作注释,因病逝未能如愿,其《海岱志》也只完成了一半。
19.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与丹阳丞刘沨素善遥光据东府反慰祖在城内城未溃一日沨谓之曰卿有老母宜出
20. 把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谓族子紘曰:“彼有自当见还,彼无吾何言哉?”(3分)
(2)遥光好棋,数召慰祖对戏。慰祖辄辞拙,非朔望不见也。(4分)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21-22题。(7分)
旅舍书事
瞿佑
过却春光独掩门,浇愁漫有酒盈樽。
孤灯听雨心多感,一剑横空气尚存。
射虎何年随李广,闻鸡中夜舞刘琨。
平生家国萦怀抱,湿尽青山总泪痕。
2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2分)
22.试分析本诗虚实手法的运用。(5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材料一: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偏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本不固者末必几,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源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墨子·修身》
材料二: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
23.用一个成语概括材料一划线句墨子的观点。(1分)
24.孟子关于“言行”的观点和墨子是否矛盾?写出你对孟子理论的理解。(4分)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2)__________,谷不可胜食也。_____________,鱼鳖不可胜食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3) 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趋于亡。(苏洵《六国论》 )
(4) 四围山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长亭送别》 )
(5)_____________,铁骑突出刀枪鸣。_____________,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琵琶行》)
四、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书画鉴赏大家张伯驹的女儿在《忆父亲二三事》中写道:“父亲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看的书很多:少年时就熟读《古文观止》;三千多卷的《二十四史》,二十多岁时便已读完了两遍;《资治通鉴》也如数家珍;唐诗宋词读记得就更多了。”这就是底子吧。从前的人,不管是写文章的、作书画的、唱戏的,都非常重视打好底子,所以他们的文章、书画、戏,才都样样到家,味道十足,很有面子。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明确观点,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