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王定国①诗集叙 (宋)苏轼 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若夫发于性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于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 又念昔日定国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亦置酒黄楼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 今余老不复作诗,又以病止酒,闭门不出,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眊眊②焉真一老农夫也。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翱翔徜徉,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今而后,余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 【注】①王定国:北宋文人,名巩,工诗。受苏轼“乌台诗案”的株连,被贬岭南。②眊眊(mào):昏乱,糊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意其怨我甚 B.余然后废卷而叹 C.自恨期人之浅也 D.又念昔日定国过余于彭城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小雅》怨诽而不乱 B.定国且不我怨 C.又以病止酒 D.是以犹止于礼义 11.以下几句话,分别为四组,全都表明王定国豁达或洒脱的一组是( A.①③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先议后叙,叙事中夹有描写,议论时饱含情感,从而避免了叙事冗沓、说理枯燥之弊;辞简义丰,文气流转,文情酣畅。 B. 本文开篇引用司马迁对《国风》《小雅》的评论,指出其局限,意在肯定王定国诗作继承了《诗经》、杜诗以来一脉相承的“发于性止于忠孝”的传统。 C.本文善用对比,突出了王定国的心志气度。如他的贬谪遭际与其忠君情怀对比,“我”对他的揣测与其宽阔胸怀对比。 D.作者在评论王定国诗歌时,称赞他的“清平丰融”之作,认为有“治世之音”;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略有微词,“废卷而叹”。 Ⅱ卷 四、(22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3分) (2)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2分) (3)所至翱翔徜徉,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9分) 同温丹徒登万岁楼 皇甫冉 高楼独立思依依,极浦遥山合翠微。 江客不堪频北顾,塞鸿何事复南飞。 丹阳古渡寒烟积,瓜步空洲远树稀。 闻道王师犹转战,谁能谈笑解重围。 (1)北雁南飞本是秋天常见景象,诗人在颔联中却说“塞鸿何事复南飞”,如何理解?(2分) (2)诗的颈联以哀景写哀情,请简要分析。(4分) (3)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5分) 真正的经典不以高深晦涩骄人,它平易朴素,如荀子在《劝学》中总结出坚持学习的重要性时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