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石家庄一中2016年“冲刺高考”押题试卷(一)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6)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05-01 16:21
石家庄一中2016年“冲刺高考”押题试卷(一)语文参考答案
1.D(偷换概念。对原文“其”字理解错误。“其”不是指代“史前留传下来的宗教祭祀活动”,而是指留传到周公时代的“礼”。“礼”起源于“史前初民的宗教祭祀活动”,但经过数千年的“传承损益”后,到周公时,“礼”不可能只是“史前初民的宗教祭祀活动”了)
2.C(曲解文意。“像周代那样只注重玉帛之类形式化的东西”错误,孔子反对把“礼”仅仅看作形式化的东西不是针对周礼而言的,也不意味着周代的礼“只注重玉帛之类形式化的东西”,不然的话,孔子就不会“主张恢复周代礼乐”了。)
3.C(无中生有。“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的碰撞最为激烈,也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弹性与包容性”无中生有。原文只是列举了学说或文化冲突的几种情况,并未表明哪种冲突最激烈,哪种冲突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弹性与包容性。)
4.A(饬,使整齐,整理、整顿)
5.B(及奏报,优旨许之,后以为非计,频旨戒谕。崇焕欲藉是修故疆,持愈力)
6.D(没“受到奖赏”与原文不符)
7.(1)大清发动军队,向哪里进攻,没有不攻克的,各位将领都不敢谈论是战还是防守。敢于谈论作战还是防守,从袁崇焕开始。
(2)适逢大清安排下离间之策,(故意)说大清军队与袁崇焕有秘密的约定,让被捕获的宦官听到,又暗中释放了那个宦官,让他离开。
8.相同点:都是写儿童在春天放风筝时的情景。(1分)
不同点:①曹诗写清明时节(暮春时候),断线的风筝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2分)②孔诗写早春时节,红衣童子欲放风筝却苦于无风,提线埋怨天公。(2分)
9.托物言志(借物喻人)(2分)。①曹诗用断线风筝隐喻探春,表达其被迫远嫁时的离别之苦,以及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和无助(2分);②孔诗以风筝隐喻自己,借天公不肯给风而风筝不得高飞,表达自己身处困境的痛苦和怀才不遇的激愤。(2分)。
10.(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3)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11.(1)答A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D项,“女主人公玛丽娅认为在圣诞节必须送面包给帮助过自己的人”错误,说法太过绝对。从文 中看玛丽娅要在节日期间送礼物给帮助自己的人,但礼物并不是必须是面包;玛利亚的“原则指无论什么时候都耍保全自己的面子。B项,“关系着”“他们夫妇关 系的密切程度”中没有提到玛丽娅因为家穷就不爱吉罗拉姆的内容。C项,“傲慢”错误。男仆签名表示收到了玛丽娅夫妇让代办进货店送的面包,而主显节送贺卡 表示的是对圣诞节玛丽娅夫妇送面包的感谢之情。
(2)①交代前文吉罗拉姆坐公共汽车左臂夹着的大盒子的来历,这个“7公斤进的节日果子面包”是公司圣诞节的礼物。②体现吉罗拉姆工作的态度和在公司的地位以及他内心激动、满足的情感。③推动故亊情节的发展,引出下文吉罗拉姆一家对待面包的情节。
(3)① 工作积极,在公司中工作积极认真,得到公司董亊长和同亊的认可,②热爱家庭。得到“第13个月的薪水”以及公司的“7公斤重的节日果子面包”想到的是自己 的妻子、孩子,想到的是家庭的困难。③容易满足。得到薪水和嘉奖的面包后内心十分激动,感到十分满足^④有虚荣心,把公司嘉奖的面包作为自己受人尊敬的标 志,没有吃到大面包怕同事笑话,又买了一个小面包并伪装成从大面包上切下来的,体现了内心的虚荣.⑤言听计从.听到妻子的解释和要求后,没有再表示反对, (任意三点即可)
(4) 示例一:错误的。①忽略了丈夫吉罗拉姆的感受。“7公斤重的节日果子面包”是丈夫获得的圣诞节礼物,是丈夫得到公司认可的见证,而玛丽娅认为这个面包是施 舍,并把它送给了雷斯玛律师,完全忽略了丈夫内心的需求^②忽略了家庭的需要。玛丽娅一家特别需要这个面包,这是一家人“盼望了好多年的唯一一次享用美味 的机会”,而玛丽娅把它送给了什么也不缺的雷斯玛律师。③为了保全面子(门笫观念作祟)。把这样的面包送给律师虽然说是表示对律师的感谢,但选取这样的礼 物,是一种虚荣的表现,是根深蒂固的门笫观念作祟。④玛丽娅太过强势.丈夫的反对并没有阻止玛丽娅的这种做法,虽然玛丽娅用商量的口吻和丈夫说话,但最终 还是面包被送出去,可见玛丽娅在家中太过强势,体现出夫妇二人地位的不平等。
示例二:正确的。①感恩之情。玛丽娅之所以把“7公斤茧的节日果子面包”送给律师,是因为律师帮助了他们,送面包是表达感谢之情;特别是用家里也十分需要的 面包,更显示出玛丽娅感谢的诚心诚意。②对家人有补偿。虽然玛丽娅把丈夫得到的节日果子面包送给了律师,但也买了小的节日面包来补偿一家人,③用商量的口 吻.玛丽娅决定要把面包送给律师,在丈夫不同意的情况下,玛丽娅用商量的口吻,表现了她对丈夫和孩子的爱。④保全了穷人的面子。别人帮助自己,并不能因为 家里穷就不表达感谢之情,玛丽娅这样做,体现了穷人的品质,保全了穷人的面子。
12. (1)选C得3分,选E得2分,选A得1分。(A“摆脱了和萧军之间的感情纠葛得以平静地投入自由的创作空间中”表述错误,原文第二段中说“正试图用出走来逃离与萧军的情感困局”,说明该项所说的不是事实,而是萧红的愿望。B项,“也带给她巨大的精神力量”在文中缺乏依据,原文第三段中说“萧红好像隐隐找到了一种悲痛化出来的力量,这是她微小的坚强”故所谓“巨大的精神力量”无从谈起,另外,“促使她选择离开日本回国”于文无据。D项,“萧红的漂泊是自身的主动选择”表述不当,萧红开始时的逃婚是被动的选择。)
(2)①能够在漂泊的人生中得到短暂的安定,经济也不紧迫;②得到鲁迅这样的大师的帮助与提携,可以自由平静地创作;③精神亢奋,执着于信仰,“能够自由地选择怎么爱怎么活”,置身文学创作的“黄金时代”而又选择了非同一般的人生道路。(一点2分,共6分)
(3)①生活的漂泊:从逃婚开始到去世,短短几年间辗转各地,加上战火纷飞,居无定所,生活困窘。②心灵(感情)的漂泊:与不同男人之间的感情长期处于漂泊状态。③创作的漂泊:选择“无阶级”的自由写作观念,长期游离于文学视野之外。(一点2分,共6分,如果每点都是只列举,要酌情扣分,比如第一点和第三点都是可以简要分析得)
(4)示例:不矛盾。①“自由”是指萧红逃离了家族对她生活的限制和爱情对她心灵的束缚,她可以自由地写作。②“笼子”是指这样的自由是有代价的,是短暂的,她需要忍受爱人离去的孤独、导师逝去的悲伤。③二者在萧红身上是相辅相成的,她选择心灵的自由,就需要忍受漂泊的凄苦和失去爱情的孤独;而她的人生价值也正体现在勇于冲破牢笼而去追求生命的自由。④每个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生活的时代,也不能选择怎么生怎么死,但无论生逢乱世还是盛世,我们都要勇敢地选择怎么爱怎么活,这样我们就会迎来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观点是矛盾或不矛盾明确之后,要先分别从“自由”和“笼子”或者两个词语所在的语境加以解读,然后联系全文进行分析,每一点2分;之后再从两句话或者两个词语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分析,2分;文本分析之后,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2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