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山东省潍坊市2016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6)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04-26 21:13
语文(A)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1 5分,每小题3分)
1.C(A.莘(shēn)莘学子B.博古通今  D.曲径通幽)
2.B(庄严:庄重而严肃。庄重:<言语、举止>端庄稳重;不随便;不轻浮。悠远:①离现在的时间长。②距离远。幽远:深远;远而幽静。徘徊: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②比喻犹豫不决。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3.D(第一处依据联句内容及对仗规律,第二处依据话题一致和前后衔接)
4.C(A老态龙钟:形容年老体弱,行动不灵便的样子。用错对象。此处应为“老气横秋”。B城下之盟:泛指被迫签订的条约,多指不平等的条约。C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D.山高水低:指意外发生的不幸事情,多指死亡。望文生义。此处应为“险山恶水”)
5.B(A结构混乱,改为“这些成绩的取得靠的是全体文物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或者“这些成绩是靠全体文物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取得的”。C搭配不当,把“发生”改为“产生”。D成分赘余,去掉“心里”)
二、(9分,每小题3分)
6.D(A、B、C非本文主旨)
7.D(意象美是“在……中做无穷的玩味与领悟”)
8.A(“唯有‘审美’境界能推动个性启蒙”错)
三、(12分,每小题3分)
9.C(忌:憎恨)
10.B
11.A(然不能通古今之变,览存亡之势,如北使事宜,犹执承平故事,将为是具文乎?抑欲求当于国事也?)
12.D(“高弘图有软弱自私的一面”“不顾国家安危”错)
四、(24分)
13.(1)即便依从马士英所奏,我请求(把这件事)交给群臣一块商议,使公正的评论得以彰显,那么起用阮大铖也自然就光明正大了。(“即”“下”“彰”“用”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评论这件事的人认为高弘图不明白当时的形势,坚持天下太平时的旧例,因没有意义的礼仪酿成祸患,但当时朝廷大臣也没有人能想出办法。(“达”“执”“故事”“莫之计”各1分,语句通顺1分)
参考译文:
高弘图,字子犹,山东胶州人,万历庚午年进士,积功升官任工部侍郎。性格刚正耿直,东林、齐、楚、宣、浙各党派互相诋毁排挤,而高弘图任何党派都不依附。高弘图曾经担任御史,和阉党违逆,被革职,而声名更高了。他在工部的时候,宦官张彝宪管理工部事务,高弘图以和他共事而感到耻辱,七次上书请求退职,皇帝大怒。又被罢官归家。过了一年,怀宗思念他,就召他到皇宫,拿时事咨询他,补任南京兵部侍郎,不久被提拔为户部尚书。
甲申年,福王立。因为高弘图众望所归,改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他上奏的江北遭受战乱的郡县两年之内免除它们的租税等八项建议,都被皇上用褒奖的语言给予答复。
不久,马士英辅政,高弘图、张慎言等持守公正,在朝廷上议论起用旧臣,张慎言推举任用吴姓,马士英党派的诚意伯刘孔昭率领诸位功臣在朝堂上斥责张慎言,声音震动宫殿。高弘图说:“文武官员各有自己的职权。即便是文臣中,各部也不得侵害吏部的职权,武臣怎么能超越职权而争持呢?”不久,马士英上疏推荐阮大铖,说:“阮大铖名字在丹书上,但不是他的罪过,是因为别人诬陷他罢了。”阮大铖趁机上前奏称自己被冤枉陷害,并拉高弘图为他作证,因为(他以为)高弘图从来不依附任何党派,一定不会忌恨自己。高弘图就说:“阮大铖刚才所说的,我不知道,无法弹劾批驳的。如果他被起用,关系非同小可。从前崔、魏乱政,先帝首先铲除大恶,亲自审定逆案,来遏制那些邪恶之人,阮大铖名列其中。凭着先帝的圣明审察,岂能容许擅自更改?即便如马士英所奏,请求(把这件事)下发给群臣一块商议,来彰显大家的看法,那么起用阮大铖也显得光明正大。”马士英生气地说:“我推荐阮大铖,不是接受了贿赂。有什么不光明正大的?”而最终起用阮大铖为兵部侍郎。
左懋第出使北方前,高弘图上奏:国书要依照古代称可汗的先例;出使的礼节,尊从典章会要,不可屈膝而导致有辱使命。正当那时,本朝正商议派遣军队南下,而左懋第到了之后,坚守他的主张倔强不屈,国书无法送达,使事情无法完成,南征之举就决定了。评论这件事的人认为高弘图不明白当时的形势,坚持天下太平时的旧例,因为无用的礼节酿成祸患,但当时朝廷上的大臣也没有人能想出办法。这之后派遣宦官总管畿辅、浙江、福建的粮饷,再设置东厂,高弘图都极力反对。马士英大怒,假传圣旨严厉斥责他,高弘图于是坚决要求辞职。八月,被加封为太子少师,又被加封为太子太保。十月,终于离职退休。高弘图在内阁时,马士英还畏惧他,不敢放纵自己的想法。等到他离去,就无所顾忌了。当时山东已经丢失,高弘图流亡寄寓于吴门,不久又渡江进入浙江东部。弘光帝被灭亡后,泣涕绝食,死于会稽竹园。
逸史说:明朝在金陵重新建立,高弘图与小人同朝为官,不迅猛激切不追随附逆,坚持正道保守正直,有足以值得称道的地方。但是他不能通达古今的变化,明白生死存亡的大势,就像出使北方的事情,仍然拘泥于太平时的旧例,是要追求不起任何实际作用的形式呢?还是要追求对于国事有利的事情呢?高弘图虽然不是济世变通之材,假使他有幸处在太平盛世,本来是一位贤明的宰相啊。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