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D(偷换概念。对原文“其”字理解错误。“其”不是指代“史前留传下来的宗教祭祀活动”,而是指起源于史前初民的宗教祭祀活动、但经过数千年的“传承损益”后留传到周公时代周公制的“礼”。) 2.C(曲解文意。原文是“认为礼不仅仅是形式化的东西”。) 3.C(无中生有。“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的碰撞最为激烈,也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弹性与包容性”无中生有。原文只是列举了学说或文化冲突的几种情况,并未表明哪种冲突最激烈,哪种冲突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弹性与包容性。) 4.B 【解析】注意抓住句中表示时间(丁巳正月)、地点(兀里儿城)、人物(郭侃及海牙算滩)的关键词,理清句中主要事件(郭侃伏兵杀敌,海牙算滩投降)。 5.D 【解析】此指元代的一种官职,俗称“万夫之长”,而非“万户侯”。 6.B 【解析】“最终抵达天房,逼降住石”不正确;根据原文,住石先是诈降,后被打败,并无“逼降”之说。 7.(1)城被攻破,合里法算滩上船,看见河中有浮桥阻拦,于是把自己捆绑起来到(郭侃)军营门前投降。(语意通顺2分;“破”含被动意味,“被攻破”,1分;“扼”意为“阻拦”, 1分;“诣”意为“往、到”,1分。) (2)群盗暗中反叛,犹如笼中的老虎。内无钱粮,外无援兵,筑城墙包围他们,坐等他们困乏,很快就可以捉拿。(语意通顺2分;“资粮”意为“钱粮”,1分;“环”意为“包围”,1分;“计日”,数着日子,意为“很快”,1分。) 【参考译文】 郭侃,字仲和,年幼时受丞相史天泽器重,留在自己家中接受教育。二十岁即任百户,勇猛而有谋略。壬辰年(元太宗四年,1232),金将伯撒再度攻取卫州,郭侃奋力抵抗,在新卫州破金军四万。渡过黄河,袭击金朝皇帝,行至归德, 在阏伯台大败金军,随即跟从速不台攻打汴京西门,金元帅崔立降,凭借军功被授予总把之职。丙辰年(元宪宗六年,1256),元朝大军抵达乞都卜。乞都卜城筑在担寒山上,必须用悬梯上下,用精兵悍卒把守,(郭侃)于是修筑夹城围攻,还是不能攻下。郭侃架起大炮轰击,守将火者纳失儿开门投降。丁巳年(宪宗七年,1257)正月,进至兀里儿城,埋伏军队,下令听到锣声就发起进攻。敌兵果真到来,伏兵出动,杀尽了敌兵,海牙算滩投降。算滩,就是汉语的“王”。郭侃进军到乞石迷部,忽里算滩投降。又西至报答国。报答是西域大国,土地方圆八千里,父子相传四十二代,拥有几十万精兵。郭侃大军到来,打败报答国七万军队,屠其西城,又攻破东城。东城宫殿,都是用檀香木建成的,元军点火焚烧,香气在百里外都可以闻见。东西两城间有大河,郭侃预先建造浮桥以防敌军逃跑。城被攻破,合里法算滩上船,看见河中有浮桥阻拦,于是把自己捆绑起来到(郭侃)军营门前投降。他手下的将领纣答儿逃走,郭侃领军追击他,到了晚上,各支军队想要驻扎休息,郭侃不允许,又行军十多里才停下。晚上下起了暴雨,先前所要驻扎的地方积水好几尺深。第二天,俘获了纣答儿,处死了他,攻克三百余城。 又向西行进三千里,到达天房,天房将军住石送来书信请求投降,身边的人都把住石的请降当做是真的,轻视他们不作防备。郭侃说:“轻敌的人定会灭亡,军事机谋多有欺骗,如果中了他的计,没有比这更耻辱了。”于是严加防备来等待。住石果真半路截击我军,郭侃与他大战,大败敌军,巴儿算滩投降,攻下一百八十五座城。西域平定。郭侃至钓鱼山报捷,恰逢宪宗驾崩,于是他回到邓州,开垦屯田,设立防御工事。 8.(1)表现了梨花洁白、繁茂的特点。(2分) (2)运用比喻的手法,以雪喻梨花,写出梨花之“淡白”;运用衬托的手法,用柳叶的深青之色衬托梨花的淡白。“花满城”极言梨花繁茂。(3分) 9.(1)苏诗以写梨花为主,借雪喻梨花,表达美景易逝、人生短暂的惆怅之情。(若学生回答“表达自己居俗世而淡泊澄净的情怀”也可给分。(3分) (2)杜诗以写雪为主,以梨花喻雪,表达孤单寂寞之感和物是人非的感慨。(若学生回答“思念”之情课酌情给分。(3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10.(1)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