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河南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二十一次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7)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04-17 17:42
11、⑴ BE( A项,对散文的文体和抒情的分析都不对。本文属于叙事散文,所抒发的感情也不是“自己的孤寂、落寞之情”。C项,不是夸张,是比喻。D项,分析不恰当。“我”“觉得特别的舒适和温暖”是借着写吃面,表示出“我”和老人交流后产生的感觉。)
(2)①是一个在小巷深处卖馄饨的老人;②表情凄迷、困怠,形象孤独;③心怀埋怨却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注意结合文本分析,每条2分)
(3) ①高级住宅与克难房子相对比,突出了社会的贫富差距,为老人的出场做了社会环境上的铺垫;②写巷子的幽深、冷静,突出了卖馄饨老人处境的孤独;③写“我”每晚归来走在巷子里期盼见到微弱的灯光,既有引出老人的作用,也蕴含着“我”对老人的理解。(每条2分)
(4)观点一:以“守巷者”为题,暗示出文章的主旨就蕴含在对“守巷者”这一人物的理解中。(2分)①“守巷者”的人生变化以及在生活落差下的表现,体现了文章主题,具有普遍的意义;(结合文本分析)(3分)②“守巷者”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坚强与对未来的信心,是主题的意义所在。(结合文本分析)((3分)
观点二:“守巷者”作为文题,具有丰富的象征意蕴。(2分)
①“守巷者”是国民党在大陆垮台而迁徙台湾的一部分人的缩影;(结合文本分析)(3分)②“守巷者”象征了那种在困境中能够战胜困苦与孤独的人,其人生情绪具有普遍意义。(结合文本分析)(3分)(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
12.⑴E项3分,A项2分,D项1分。(B,无中生有,“林黛玉沉湖而死”的观点与胡适无关;C偷换概念,红楼梦的文学性研究不在“红学”的范围;D“一直饱受争议”不准确) ⑵①把《红楼梦》与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地位。②将“曹、贾互证”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使“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③将“红学”构建为四大范畴,即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④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方法描述为“十六字真言”,将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的范围。(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⑶结构上,照应开头,首尾呼应,使全文结构完整。(2分)内容上,①暗示他一生“喧嚣太多”、毁誉参半、生活不安静,如今已归平静。②遵从并满足先生遗愿,希望他“安安静静”地走,不再受到打扰。情感上,表达默默为老人送行的心愿,体现作者对先生的尊重。(内容上每条2分,答出1条即可) 
⑷①要有执着的精神。先生把一生献给“红学”,招致异议批评时,依然坚持学术研究,并为之痴迷。②要有认真细致的态度。作查证,一丝不苟,查遍大学图书馆。③善于继承,努力创新。善于继承名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创作《红楼梦新证》,创造性提出探佚成果。④广博学习,丰厚积累。研习书法、古典诗词创作等终成大家。(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3.C(马首是瞻:古代作战时士兵看着主将的马头决定进退,泛指跟随别人行动或听从别人指挥。A兵不血刃: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B行不由径:走路不抄小道。比喻为人正直,行动正大光明。D龙飞凤舞:多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 
14.D(A不合逻辑。“问鼎”指夺取某些体育运动的顶尖成绩,“摘得铜牌”与此矛盾。B表意不明。该规则应是对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处罚”作出详细的规定。C结构混乱。应改为“对……执意会见达赖,严重干涉中国内政、损害中美关系的行为,表示强烈愤慨”) 
15.C(③是总结句,其中的“核心价值观”照应⑤,“种种具体范畴”照应④⑥,它们都应在③前;②的“以‘仁’……”紧承横线前的“仁”,放在最前,①讲“仁”的作用,放在最后)
16. ①在此次改革中没有体现②要改变学生素质下滑的现状③体育进高考是不可能的
17. 17.读书积累的文化底蕴能使人在网络阅读时保持独立思考。 (“读书”“文化底蕴”“网络阅读”“独立思考”各1分,句子完整流畅1分)
18.作文参考立意:1.专注走向成功;2.:当局者迷,旁观者清;3.懈怠之心不可有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