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解析】此诗是作者送别堂弟柳宗一而作,为伤别并自伤之作,既表现了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作者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窜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首联写在送兄弟到越江边时,双双落泪,依依不舍;颔联叙写自己的政治遭遇,表现心中的不平和愤慨;颈联写景,用比兴手法把兄弟彼此的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尾联表明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 远在他方,只能寄以出现荆门烟树的相思梦。全诗苍茫劲健,雄浑阔远,感慨深沉,感情浓烈,对仗工整,写景抒情融合无间,深得后世诗评家称赏。 10、(1)伏清白以死直兮 (2)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1、参考答案: (1)C,3分;B,2分;A,1分。(A,小说开头并非要强调出生的卑微和苦难;D,奶奶和母亲是不一致的,奶奶自然希望“他”过来,但情非得已;E,父亲不是线索人物,线索人物是“他”。) (2)“人影”是小说中婴儿“他”的奶奶(或者是爷爷奶奶)。(2分)爷爷奶奶是普通的农民,他们非常疼爱孙子,但因为母亲的缘故却不能正常接触孙子,只能默默地偷偷地向孙子传达爱。(4分) (3)①视角独特:小说中以一个3岁前婴儿的感觉来叙述主人公得到“人影”爱抚而成长的故事,从婴儿的角度观察、反映家庭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复杂关系; ②讲究“小小说空白与神秘”(或者答“留白”):小说以“人影”为题,并着力塑造了这神秘形象,但直至小说结尾也未交代“人影”是谁,制造了叙事上的空白和神秘,体现了小小说的文体魅力和阅读情趣; ③设置悬念,构思精巧:小说中以婴儿视角进行叙述,隐去“人影”的真实身份,悬念迭起,结尾仍然没有解开谜底,这样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对于现实生活的思考。 (特点1分,分析2分;答对其中任意两点6分) (4)①最真实地概括了中国农民生活中的婆媳矛盾:父亲在部队不能经常在家,母亲与爷爷奶奶关系淡漠,不让爷爷奶奶接触孙子,并且婆媳矛盾也导致夫妻之间的矛盾; ②讴歌了那种长辈对晚辈无私、温暖、天然的不求回报的隐忍大爱:文中的“人影”在母亲离开之后给予孙子的疼爱让人动容,但平时却不能真实流露出来,甚至于要刻意伪装,但这种爱温暖了主人公的一生,也浸润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 ③反映了中国人以家庭之爱对抗家庭矛盾的愿望:小说中以婴儿的视角在朦朦胧胧当中写出对于祖辈之爱的回忆和珍惜,表现了追求和谐善良的家庭关系的良好愿望,呼唤家庭关系中逝去的真情、亲情。 (一点4分,其中主题2分,分析2分;答对其中任意两点8分) 12、(1)参考答案:D项3分,B项2分,E项1分,A、C不得分。 答案解析:A项错误,遗漏了原文“及其现代意义”等信息。C项错误,原文是“钱穆以这样最直接的方式”,而不是“直接宣布”。E项钱穆之所以在香港这个殖民地上办学,不仅仅是尽自己的责任,根本原因是借办校之机,倡导中国文化,让青年人具有精神支柱,别忘了要做中国人。 (2)参考答案:1、钱穆坚持一生穿中式长袍;2、钱穆在燕大教书时,不读英文的水电费催缴单;3、认为燕大各楼名字应该用中文,并为北大未名湖起名。4、钱穆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倡导中国文化,让流亡者别忘了要做中国人。(3点即可得6分) (3)参考答案:上联写钱穆平生治学宗旨及书斋岁月,希望通过历史研究,重铸 民族精神,重新发扬广大民族灿烂文化;下联写钱穆前半生之选择及心怀故土乡魂的深情,表现了钱穆先生一生奔走大陆、香港、台湾,却始终不忘故土家园的情怀。这样一副挽联,是对钱穆一生最为深情和较为准确的概括。(上下两联的分析各3分,共6分) (4)参考答案: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以下答案任选一个即可,如两方面都谈到,酌情给分。 ①钱穆的思想和观点值得肯定。在当时的世界形势下,捍卫自己的民族文化,体现的是经世救国的责任心。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潮流中,我们应该坚守和捍卫本民族文化,比如穿中式服装,起名要用汉字,过中国传统节日等,这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豪。例如,现在有些企业喜欢为自己的产品起外国名字,这就是一种丧失本民族文化的体现。 ②钱穆的思想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因为他的思想和行为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但世界在发展,文化也要有交流发展,我们要用更开阔的视野、更宽广的胸怀对待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吸取外来文化和文明的精华。比如他坚持使用汉字,现在英语成为世界性语言,完全不懂不看英语也不行。 (观点2分,结合全文分析2分,联系现实举例并分析4分,共8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