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论者往往指责新诗,说它孤芳自赏,不够大众化,其实,六十年来的新诗固然不够大众化,但是黄遵宪,苏曼殊以来的旧诗又何曾大众化呢?政治进入民主,传播工具商业化以后,儒家的诗教已经不能维持——真正大众化的诗,既非李杜,也非徐志摩,而是流行歌。 大诗人也不见得大众化。以李白而言,《床前明月光》固然人人会背,但是《襄阳歌》,《梁甫吟》之类又有多少解人?杜甫的《春望》固然脍炙人口,但是《壮游》《遣怀》一类较长较深的作品,也不见得怎么大众化。诗经的句子很多已成后世的成语,而楚辞则绝少这种情况。 一般人的大众化,往往只指空间的普及,而不包括时间的持久,其实真正的大众化应该兼顾两者,不但普及,还要持久。畅销书往往一时普及,但十年百年之后,便已湮没无闻,那样的大众化是靠不住的。诗之大众化,有时隔世始显,杜甫号称诗圣,但今传唐人所选唐诗九种,只有一种载录杜诗,要等到北宋中叶,杜诗才“大众化”起来。 在古代,诗的创作受科举的鼓励,有音乐的推广,又是读书人之间交际酬唱的雅事,因此,诗歌是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现在的知识分子日渐专业化,各行的专家学者各有所长,不再象儒家那样强调通才,更无须在吟风弄月,附庸风雅,唱酬之事已成绝响。教育制度也不再要求考生写诗,连文章都写不通了,还写什么诗呢?至于诗与歌之相结合,民国以来也未见复苏,但近五年台湾有所谓“现代民歌”兴起,其歌曲往往取自名家的新诗,比起流行曲的词来,境界自高。这种“现代民歌”颇受知识青年欢迎,唱片的销数也可观,可谓大众化的一个途径。 不少诗的读者,终身俯仰于古典诗的田地,吟咏之乐无须他求;新诗人无力与古典诗人去争读者,也是理所当然的,谁能要求六十年之变去颉顽三千年之常呢?对文学要求漫无止境的大众化,似乎不切实际,不如低调一点,要求“小众化”吧。 (选自余光中《谈新诗的三个问题》,有删节) 25.针对新诗不够大众化的指责,作者作了哪几点辩解?(6分) 答: 【答案】晚清以来的旧诗也不曾大众化;大诗人也不见得就能大众化;诗歌的大众化,有时隔世始显。(每点2分) 26.解释“六十年之变去颉顽三千年之常”的意思。(3分) 答: 【答案】以六十年新诗的发展变化去抗衡三千年之久的古诗的创作成就。 【附录】颉颃(xié háng):①鸟上下飞、向上向下飞。语本《诗·邶风·燕燕》:“燕燕于飞,颉之颃之。”②引申为不相上下,互相抗衡。③对抗,引申为较量。④倔强,傲慢。 27.依据文意,实现新诗的大众化,有哪些可能的途径?(6分) 答: 【答案】提升文化修养,倡导诗文唱酬;教育制度鼓励学生写诗;诗与歌相结合,借音乐推广。(每点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