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分)(1)答D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答A、B不给分。(A景物描写没有暗示故事结局。B对男青年、青年妇女并未进行心理描写。C男青年“争执”时懊恼,“被误解”时委屈) (2)①使故事情节集中、紧凑;②有助于人物深层心理与高尚品质的发掘与发现; ③反映春运买票难的现实,也是社会环境的折射。(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男青年是一个衣着时髦、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品质高尚的人。(2分)作者塑 造男青年这一人物,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使情节形成起伏;丰富了小说中的人 物群像;与青年妇女和“我”相互映衬,突出了人间有大爱的主题。(4分)(意思对 即可) (4)①便于加快叙事节奏,迅速推进小说情节发展;②便于人物刻画上的灵活切 换,适应不同人物的语言、心理、行为的描写需要;③便于简洁、清晰、准确地表达 内容;④便于较快进入情境阅读,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每点2分,意思 对即可) 12.(1)AB(C,相关链接①中说“屠呦呦??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起的作用和意义立竿见影,而不是“不可能在短期内看见显著的价值和效益”。D“描写细腻”有误,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是平实的语言,没有细腻的描写。E强加 因果) (2)改进提取药物的方法(2分)。①从东晋名医葛洪的有关记载中受到启发,认 识到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2分);②改用乙醇冷浸法 (1分);又采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法。(1分)。 (3)①源于兴趣理想的动力: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 秘。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②克 服困难的执着精神:屠呦呦在设备简陋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的工作环境中,经 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心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 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③杰出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进行大量实验。④临危受命 领导团队的才干: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每点2分必 须先概括再联系原文分析,答出三点即可) (4)①结合文本:“各种肤色”的原因是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屠呦呦 研发的青蒿素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耄耋老人”意味着85岁的老 人屠呦呦以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谱写了一部精彩的人生传奇。 这种“敬意”源于:疟疾这个肆意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被一位中国的女性科 学家制服了。 ②联系现实:我们应该像屠呦呦一样,追求理想,不慕名利,潜心研究,团结合作, 更应传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为祖国和世界人民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言 之成理即可) 五、语言文字运用 13.C(娓娓而谈:连续不倦地谈论着,或说话动听。侃侃而谈:从容不迫、理直气壮地谈话。款款而谈:诚恳地谈话) 14.C(A成分残缺,应在“磁性全埋安全线等”之后加“防伪特征”或“防伪标志”。B不合逻辑,删去“了”。D句式杂糅,改为“围绕??的主题”或“以??为主题”) 15.A(B把“竞争”作为全句的主语不当,后面让人不能思考的原因应是“生活”“工作”和“竞争”三者;C“快节奏的生活、高压力的工作、残酷的竞争”不是“无暇停下来思考”的结果;D“大家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充满高压力”不是由于“竞争”,且根据后面“与国家进步的同频共振倒成了偶然”可知,它的生活主语应是“一些人”, 而不是“竞争”。故选A项) 16.①干旱则因成灾缓慢常常受到忽视 ②但人类活动(人为因素)的影响也不可小视 ③一旦这种修复能力被破坏(答对一处1分,两处3分,三处5分,意思对即可) 17.该图由一片树叶、两个车轮和一条道路构成,树叶与车轮组成一个汽车的形状,整个图形呈绿色,意在呼吁人们实现绿色交通、低碳出行的目标。(答出构图要素3 分,答出寓意3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