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16届高三·十三校联考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 第I卷 甲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谣言为什么不缺受众 遍半个地球了。”在100多年后的今天,技术的进步让谣言跑得更快、传得更远了。 信中的联系人多是同事、朋友等平日里打过交道、联系较为紧密的人,当现实关系延伸 到网络的虚拟空间中,每一条转发显得更具说服力,也更容易被再次转发扩散。《小龙 虾是一种处理过尸体的虫子,外国人从不吃》《肯德基的鸡都长着六个翅膀》《人社部渐 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时间表》……这些看着眼熟的文章是不是曾经在你的微信朋友圈出 现过?在微信公众平台辟谣中心,类似已辟谣的文章达280148篇,而2015年微信朋友 圈谣言的举报处理总量达到21695437次。微信官方推出的公众号“谣言过滤器”将谣言 分为七类,分别为失实报道、儿童走失、财产安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科学常识、迷信。 数据显示,2015年失实报道所占比例最高,达到了29%,而排名第二、第三的分别为食品 安全(20%)与人身安全(12%)。《倒着输银行卡密码能自动报警》《长期喝豆浆会致乳腺 癌》等入选年度十大谣言,举报次数最多的《微信朋友圈降权》达到了233210次。 意相信甚至反复传播?在不少专家看来,网络推手和商业营销是部分谣言产生和传播 的一股重要力量。但从受众心理角度分析,猎奇心理是谣言传播的最普遍的原因之一。 新浪微博相关负责人尹雪赓分析认为:“从传播规律来看,人们更关注新奇、颠覆常识的 讯息,出于这样的心理,谣言也就更容易得到传播。” 少人的猎奇心理。此外,失实报道还符合部分网民的固有观念,因而更容易取信于人。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管健指出,在相对封闭的网络空间中,网民置身于 相近的看法中,更容易强化原有观点,甚至倾向于有选择地接触那些能够加强自己本来 信念的讯息,而拒绝与自己固有观点相抵触的讯息。 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认为,此类谣言正是抓住了人们趋利避害的本能,对于和 自身健康、财产人身安全相关的信息,公众往往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 传播,还归因于害怕不确定性的社会心态、从众心态和责任的分散、个人意念与逆反心 态的外化投射等层面。管健说:“个体的知识储备和经验难以应对复杂的社会生活,越 是不确定,就越会依赖别人。在焦虑普遍存在的情况下,人们通常没有时间停下来思 考,而是更多地去观察模仿他人的做法和观点,这就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 “此外,从众与责任分散弱化了谣言传播的负罪感。”管健说,网络世界中,公众作为普通 看客,常常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自己的判断、认识上也会慢慢表现出符合于公 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在群体活动中,很多人会持有责任分散的心理,觉得法 不责众,因而更容易表现出有违社会规则的态度。 尤其是突发事件,公众急于想要了解事件真相及其进展,但又无法掌握一手材料、缺少 专业判断能力。因此,辟谣还需要政府部门和相关平台的共同努力。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对谣言传播原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