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抽测试题语文参考答案 1、D (A斜—邪 2、B (明日黄花: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过眼云烟: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这里与“命运”不搭配。法制:法律制度体系,名词性;法治:依据法律治理国家和社会,动词性。特立独行:有操守、有见识,不随波逐流,褒义词;我行我素: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还是照我本来的一套去做,倾向于贬义色彩。) 3、C (从“旧社会”和“新中国”的角度思考,前者更强调其对祖国的忧患,与“爱国”衔接较当,后者则重在突出其“实事求是”的品性。对联下联最后一字应为平声字,应选“模”为平,“重”为仄。) 4.C (目不见睫: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比喻没有自知之明。也比喻只见远处,不见近处。果不其然:指事实跟预料的一样。多用来强调不出所料。罪不容诛:罪恶极大,杀了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严阵以待:指做好充分战斗准备,等待着敌人。) 5.B (A“围绕这一战略为布局展开”句式杂糅,改为“以……为布局”或是“围绕……的布局” C语序不当,应改为“注定会成为未来一个多月时间里人们热议的话题”D不合逻辑,应是“评书四大家”之一。) 6.A (B“后者以南宋爱国词人为代表留下了更为丰富多彩的篇章”处错,原文是说南宋词人与苏轼比,篇章更为丰富多彩。C原文是说“创制新调,要求歌辞与音乐密切配合”,而不是“均要求”密切配合。D应是“具有民间文学本色”。) 7.C 8.D 9.C 10. C 11.B 12.A 第‖卷 13.⑴现在天下纷乱,寇盗一天天增多。如果大王您不爱惜百姓,一旦他们铤而走险,您能独自和这些族人保住富贵吗?(“四海”、“鼎沸”、“日滋”、“此曹”应准确译出各1分,大意1分, “铤而走险”不必译,但其主语不能错,共5分) ⑵道宪说:“距离长沙六十里有个险要之地,你可以在那里修栅栏扼守,不要让贼兵越过此地。” 聚奎又不听从。(“去”、“险”、“栅”、“毋”、“逾”须准确译出各1分,共5分) (翻译语句要准确翻译关键词语,如(1)句中,关键词“四海”译为“天下”、“鼎沸”译为“纷乱”、“日滋”译为“一天天增多”、“ 此曹”译为“这些族人”。(2)句中关键词“去”译为“距离”、“险”译为“险要之地”、 “栅”译为“修栅栏”、“ 毋”译为“不要”、“逾”译为“越过”。翻译时,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14.(1)两个字都使用了拟人手法(1分)“拂”(轻轻吹过活擦过),竹声萧萧拂琴,写出了竹声的轻柔,含情脉脉;(2)“侵”,(超出行事的范围和限度),写出了竹子似乎不甘于旁观,似乎要支招、要参与到下棋中,(2分)营造了一种物我为友、物我同趣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1分) 15、(1)士也罔极,二三其德。(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3)浔阳江 16、 ④①③⑤②(要注意句子间的关系,找准衔接点,并且要使组成的语段意思完整。如第②句必须接后面的“而这三项论题”。) 17.参考答案:我会让余秋雨带我去探寻那敦煌的奥秘,我会让三毛带我去聆听撒哈拉那骆驼的哭泣,我会让朱自清带我去寻觅清华园的旧迹,我会让张爱玲带我去体味旧上海旗袍的韵味。 (“散变整”首先要选准格式句。因为要变换的句子前还有内容,所以,要注意审出其隐形要求。根据主语一致的原则,“余秋雨”句和“朱自清”句可留用;再依据文段开篇的这句话“与文学家一同散步”,所以选择的格式句必须具备“‘我’和‘文学家’一起”这一内容特质,与这相合的只有“三毛”和“朱自清”这两句。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留用的格式句只有“朱自清”这一句。最后,根据“朱自清”这句的格式变换其他三句。) 18、蜗牛行动行动指的是著作权人为保护网络版权而进行的细微又持久的行动。 或:蜗牛行动指的是网络版权所有人进行的细微又持久的维权行动。 19.①运用拟人手法,采用第二人称称呼时间,亲切自然; ②点明题旨,体现了作者对时间的珍重、理解和友好。(每点2分。) 【答题建模】题目的作用:(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手法的,还要分析其作用。 20.划线句子运用比喻,形象地抒发了当人生命走到尽头时一生碌碌无为的遗憾之情,告诫人们要明白时间是可贵的,不可随意浪费。(手法2分,分析2分。) 【答题建模】赏析句子=手法+分析+情感。 21.①列举古董的例子表达的观点是:时间是有价的,是珍贵的。 ②列举报纸的例子表达的观点是:提醒人们时间会贬值,需要珍视。 ③作者用生活中熟悉的现象来表达对抽象的时间的理解,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分析两个例子表达的观点各1分,作用2分。) 【答题建模】第一问怎么问怎么答,放回原语段找表达观点的句子信息。好处:阐明观点,更形象的说明事物特点,引发共鸣,有手法答手法。 22.时间就是我们的生命过程,我们只有珍爱生命、珍惜时间,勇敢创造,才能享受生命,体现生命的价值。作用:呼应开头,结构上浑然一体;用设问句,引起读者思考。(内涵4分,作用2分。) 【答题建模】(对句子、词语、题目的)理解=内涵(浅层、深层)+作用+有手法答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