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7)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02-19 11:28
(三)
10. (6分)答案:(1)匪我愆期 子无良媒 (2)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小惠未徧 民弗从也
三.
11.(1)(5分)解析:C项,“认为‘我’对王老蔫的看法有失偏颇”有误,从后文看,一是人手少,二是只有王老蔫熟悉地形。E项,“担心他下山找粮会惹出麻烦”有误,从下文看,“我”所担心的是他投靠敌人,给自己带来麻烦。D项,作者这样写主要是为了写王老蔫是如何将鬼子带入山中,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
答案:答A得3分,答B得2分,答D得1分,答E、C不得分。
(2)(6分)答案:①小说开头两段主要叙述了部队生活的艰苦,粮食的短缺;(2分)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特定背景;(2分)③引出了王老蔫下山找粮的故事情节,为突出其英雄的形象特点作铺垫。(2分)
(3)(6分)答案:①为人低调,不轻易表现自己。在队伍里被“我”看作“又胆小又怕吃苦”、从来没有“勇敢过”的人。( 2分)②勇于承担责任。面对队伍出现粮食短缺的情况,自告奋勇,主动请缨去找粮。(2分)③机智勇敢,视死如归。不但出色完成找粮任务,而且巧妙将敌人引入山中并与他们同归于尽。(2分)
(4)(8分)答案:(示例一)小说结尾这样安排纯属多余。(2分)①从情节来看,小说叙述完王老蔫英勇就义,部队找到粮食并渡过了难关,结构已是完整,没必要再画蛇添足。(2分)②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整篇小说先写人们对他性格特点的认识,再写他英勇就义,形象丰满,再补叙后面的内容当属多余。(2分)③从小说的主题来看,本文通过塑造王老蔫的形象,反映出抗战的主题,后文再写补叙的内容,似乎与此没有太大的关联。(2分)
(示例二)作者这样安排匠心独运。(2分)①从情节上看,小说最后的结尾是对前文王老蔫带鬼子上山情况的有力补充,只有这样,结构才显得完整。(2分)②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补叙部分突出了王老蔫的机智勇敢,是对前文有关他性格“胆小”的否定,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2分)③从主题上来看,除了反映出抗战主题外,作者这样写,还表现出战士们的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使主题更加丰富。(2分)
四.(共25分)
12.(1)(5分)解析:E项,张冠李戴,“是他历经50余载潜心努力的成果”说的是《石头记会真》;C项,“成为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有误,文中表述为“周汝昌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D项,无中生有,“对有些人认为他保守、落后不以为然”文中无依据。
答案:答A项3分,答B项2分,答D项1分,答E、C项不得分。
(2)(6分)答案:①结构上,照应开头,首尾呼应,使全文结构完整。(2分)②内容上,暗示他一生淡泊名利、追求俭朴的生活;(1分)遵从并满足他的遗愿,希望他安安静静地走;(1分)表达默默为老人送行的心愿,体现作者对周汝昌的尊重。(2分)
(3)(6分)答案:①红学方面:将“曹、贾互证”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使“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出版红学研究专著数十部,涉及红学领域的各个层面。②书法方面:创立周体书法,特点是“横逸飞动、作草如真”。③诗词方面:与名家唱和,颇受赏识;造诣高,所选注的《范成大诗选》、《杨万里选集》一直为学林推重。④翻译方面:把《文赋》《二十四诗品》译成英文,把《西风颂》以《离骚》文体译成中文。(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4)(8分)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此题可结合着传记文本中的具体内容及链接内容,从周汝昌的做学问的精神、态度、继承和创新、积累学习、人品等方面分析作答。
答案:①要有执着的精神。先生把一生献给红学,招致异议批评时,依然坚持学术研究,并为之痴迷。②要有认真细致的态度。作查证,一丝不苟,查遍大学图书馆。③善于继承,努力创新。善于继承名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创作《红楼梦新证》,创造性提出探佚成果。④淡泊名利,生活简朴:蛰居小楼,屋内陈设简单,快乐地沉浸在自己的研究中。(每点2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