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山西阳城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5)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01-30 13:50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考试高三语文试题答案
1.(2分)C.【沿用,保留原样】
2.(2分)A.【B.表并列(连词)/表引出对象(介词);C.指事物处所/指人;D.与动词“至”结合,表“所到之处”/处所】
3.(2分)B.【①说王煐自身不沉溺酒色之事;②讲王煐执政清明,考察民风。】
4.(2分)D.【是将收租所得钱粮用来资助贫困学生,不等于说王煐自己慷慨解囊。】
5.(11分)【(1)(3分)至于点缀湖山/则或以为无益之费/岂知山川之有助于人文若此也(下划线准确1分,断句:每对一处1分;但是使用“/”线4处或4处以上,则断句不给分。)(2)(8分)①(4分)王煐刚到任,马上就去瞻仰孔庙,换上新匾额,题名“先师庙”。关注点:“下车伊始”“谒”“易其榜”、句意。(谒译为“参拜”“拜谒”亦可。)②(4分)(他)政务空闲时,就在那里督导学生学习功课,趁便登山临水啸歌吟诗。关注点:“政暇”“课”“其间”“因”、句意。】
6.(5分)(1)以小见大的手法。以诗人的身份,尚无春衫可穿,普通人民的生活更是可想而知(2分)。诗人以无春衫这一件小事情,反映出战争、战败给人民带来苦难这一大课题,讽刺了统治者的无能、腐朽,只会剥夺、欺压人民。以此二句反映战败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灾难,十分恰切(3分)。
(5分)(2)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把西湖著名景点上的柳树都砍光拔尽,种上桑树以养蚕,自然荒唐至极(2分),但是,这种做法却有合理性:总得让人有衣穿,不养蚕怎么能行。“衣”与“食”事关国计民生,西湖没有柳可以,人民没吃没穿可不行。这两句诗意在讽刺,其特点是运用对比,前句写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后句写老百姓的穷愁苦难(3分)。
7.(6分)答案 (1)酒酣胸胆尚开张 何日遣冯唐 (2)有朋自远方来 人不知而不愠 (3)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8.答案:⑴E、(3分)D、(2分)C、(1分)(注:A、“序幕”错,”呼应”也显牵强;  B、“‘罢工’是主人公一家陷入生活困境的主要原因”错;“以第一人称叙事,更加公正、客观、冷静”错。 C、喧宾夺主。)
⑵(6分)①乐观坚强,善于鼓励。②吃苦耐劳,刻苦能干。③精打细算,勤俭持家④有智慧,爱全家。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家庭妇女形象。
(人物身份,2分,答出其余中的任意两点,且结合具体情节做答即可得4分。)
⑶(6分)①情节内容上,交代背景,暗示“我们”家如果交不起房租,也会被扫地出门,也会无家可归。情节手法上,运用插叙手法使情节发展富于变化、错落有致、摇曳多姿,避免了平铺直叙。
②情节结构上,与上文家中有“存款”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我们”的光荣、自豪与安全;衬托出妈妈在银行的存款的重要性,为后文“我们”想方设法不动用这笔钱做铺垫。
③人物上,①衬托出母亲的能干和有智慧;②表现了世事艰难给孩子们造成的忧虑和恐慌心理。主题上,侧面烘托人物,为表现主题服务。     
④表达效果上,构制悬念,增强了小说的紧迫感,引发读者对主人公全家的担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2分,三点得满分)
⑷(8分)我认为应该这样做。
⑴判定原则:判断一种行为的对错,不应只看形式,而应看其本质;只要目的和结果是好的,且行为过程无碍,就应当给予肯定。(2分)
⑵行为本质:母亲“说谎”是基于生活极为艰难且孩子的承受能力有限的现实,目的是激励、教育和培养孩子,战胜困难,共渡难关;是母亲对孩子的关爱,是美丽的、善意的“谎言”,是艺术和智慧的体现。如……(2分)
⑶行为结果:a.使孩子们拥有了信心,具备了乐观、积极的心态,凝聚了力量,激发了斗志,迎战困难,渡过了难关。b.如果让年幼的孩子们直面悲惨的生活,会使孩子们更加痛苦,失去信心,失去幸福感,于事情的解决和孩子的成长无益。……(4分)(答案仅供参考)
我认为不应该这样做。
⑴判定原则:判断一种行为的对错,一要看本质,二要看是否符合最佳的原则。(2分)
⑵行为本质:尽管母亲“说谎”的目的和愿望是好的,结果也如人所愿,但依然改变不了“说谎”的本质,这对于孩子一生的成长是不利的。如……(2分)
⑶行为结果:a.易使孩子滋长虚荣心,学会说谎,做人不诚实;易失去敢于直面现实、迎难而上的勇气和独立自主的人格以及正确认识生活和改变生活的能力:母亲失去了一次教育和培养子女的绝好机会。b.如果母亲说出“家中没有存款”的真相,将会收到事情已解决、孩子有担当的一箭双雕的效果。如……(4分)(答案仅供参考)

9. C(2分)   10.A(2分)   11.D(2分)   12.B(2分)   13.A(2分)
14.B(2分)   15.A(2分)   16.B(2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