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考试 1.D(“选择无依无靠之人”错,中国古代慈善事业有明显的道德取向。) 2. D(“但不允许他们串联”错,原文是“承平时期政府是不主张他们串连的”。) 3.C(“中国古代慈善事业有明显的道德取向”发挥的是社会控制功能,而“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属于救济功能。) 4.C 5.A(《送东阳马生序》不是书序。) 6.B(误解了原文“高宗知君贤,不可谮,则凡军机劳苦事,多以委君”一句的含义。) 7. (1)和珅知道不能私下求情,所以审理案件时不敢不公正(徇私舞弊),国法得以伸张。(私干,私下求情;治狱,审理案件;倾陂,不公正(徇私舞弊);得,能够,得以;伸,伸张。每处1分。) (2)朝中大臣中虽然对先生怀有怨恨,但也没办法驱赶他离开朝廷,只能让他受劳累、受屈辱罢了。(怨恶,痛恨、怨恨;逐,驱赶;去,使离开;第,只、仅;劳辱,使受劳累受屈辱。每处1分。) 8.这里使用了反衬手法(乐景衬哀情)。(2分)诗人因安史之乱而满怀愁绪,即使春光明媚,也无心欣赏。用美好的春光衬托内心的愁绪,更显愁绪之深。(3分) 9.答:本诗侧重感叹个人的遭际,杜甫的《春望》除了感叹个人遭际之外,还有对国家的忧思。(2分)从本诗的前三联可以看出,诗人感叹战乱不断,长期漂泊,有家难回。(2分)《春望》不仅写到战乱给个人造成的痛楚,更表达了对国家局势动荡的忧虑。(2分) 10.(1)吾尝终日而思矣 (2)艰难苦恨繁霜鬓 (3)浊酒一杯家万里 11. (1)B (2) ①不满怨恨。自己没钱买房,娶不上媳妇,父亲却坚持不卖金锁,因此和父亲闹翻,不与父亲联系。 ②懊悔自责。离家之后,想到父亲的不容易,感到自责;听到父亲捎的话,立刻去买父亲爱吃的食物。 ③理解感激。得知自己的身世之后,把金锁换成钱,带父亲去省城看病。(每点2分。) (3)①心地善良,一心为儿子着想。他尽管贫穷,依然收留了孩子并把他养大成人;自己病重时,把金锁交给孩子,让他去找自己的亲人。 ②诚实守信。依据信上所说的内容,细心保存金锁;病重时告诉孩子实情。 ③坚强地面对生活。尽管生活极度艰难,又当爹又当娘,把孩子拉扯大;忍受病痛的折磨。(每点2分。) (4)①结构:金锁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形象:通过金锁,表现了父亲物质贫乏而精神高大,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③主题:通过金锁的故事,表现了父亲的大爱情怀,赞美了中国农民的美好品质。 ④艺术效果:金锁与父亲的贫穷形成对比,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2. (1)答:A (2)相同:①网络书店给实体书店的生存带来巨大冲击。 不同:在成本因素方面,材料一还提到了人工成本;材料二还提到了民营实体书店进货渠道不畅。 (3) ①税收减免; ②财政补贴; (4)材料三认为国家可以参考国外的做法,给予实体书店必要的扶持。(1分)材料四则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书店不应当依赖政府扶持,而是走自力更生之路。(1分) 看法(观点): ①网络书店对实体书店形成冲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应当理性看待,不必恐慌。 ②相对于网络书店,实体书店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可以进行多元经营,提升服务水平。 ③实体书店也应当积极学习借鉴网络书店的长处,开展网络营销。(看法每点3分,答出任意两点即给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