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河北省保定市2016年1月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补救试题及答案解析(7)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01-22 11:34

11.(1)(5分)(答E给3分,答C给2分,B答给1分,答A、D不给分)
(2)(6分)①将军的骨骼。小说讲述将军将遗体捐献出来制作成骨骼标本的故事;②喻指将军的品格。小说意在赞美将军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③喻指中坚力量,赞美将军对祖国医学事业起到的奠基和支撑作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6分)①作为老营长儿子、将军女婿、新任院长的身份出现,让情节发展更自然、曲折;②反对解剖父亲遗体,体现其传统观念和狭隘心理,反衬将军的宽阔胸襟和奉献精神; ③最后亲手制作骨骼标本并理解了将军的伟大,暗示着前辈精神的传承。(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8分)①增强情节的合理性。战斗中不能救治团长的惭愧自责和团长牺牲前的叮嘱,正是将军成为医生精湛的医生并为医学献身的强大精神动力;②增强故事的传奇性。和平年代的默默奉献因为有了战争年代的流血牺牲更加扣人心弦;③丰富人物形象。通过卫生队的委屈和战斗中的无措等情节,展示将军的倔强性格和成长;历程。④深化小说主旨。老团长的英勇牺牲和将军的遗体捐献,都让人感受到老一代革命者的伟大,小说主题由对将军的歌颂扩展到对整个老一辈革命家群体的歌颂。(观点2分,分析合理充分6分。若答二人皆为小说主人公,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2.(1)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C给1分;答B、D不给分。(C“提出了他红学四大分支的理论”与原文“只是还没有十分自觉地提出来而已”不符;B“这些研究著作都是根植于曹雪芹的《红楼梦》”无中生有;D张冠李戴,不是“周汝吕”而是作者)
(2)①客观方面:改革开放的宏观背景下,文化繁荣,百家争鸣;②主观方面:多年以来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红学研究,积累了丰厚的资料。(每点3分)
(3)①红学研究方面:红学研究著作丰硕,正式提出了红学四大分支的理论框架,创建了“探佚学”这一学术概念。②书法研究方面:书法白成一体,并将多年书法实践小结成心得,为进一步探索和总结奠基。③诗词研究方面:数量极多,涉及方方面面,选注的《杨万里选集》《范成大诗选》等一直为学林推重。(每点2分)
(4)①学识渊博,研究广泛(爱好广泛)。在红学研究、书法研究和诗词文论研究三大领域都颇有成就。②痴迷执着,遇到困难不气馁。周汝昌多年以来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他的学术研究走向了辉煌。③厚积薄发,敢于创新。他在红学、书法和诗词文论这些方面的收获既是50、60、70年代已有成就的竿头更进,也是90年代到21世纪初未来集大成式学术的先声和基础。④善于抓住机遇(机缘)。他在给作者的作品作序时碰到机缘,促成了“灵机一动”;提出红学四大分支的理论框架,创建“探佚学”这一学术概念,也是缘于一个偶然的机缘。(每点2分,有其他答案,如认真、一丝不苟、平易近人等,可以酌情给分)
13.B“噤若寒蝉”形容不敢做声。“目瞪口呆”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蜂拥而来”像蜂群似的拥挤着过来,形容许多人一起过来。“蜂拥蚁聚”形容成群的人聚在一起。“一文不名”只一个钱也没有。“一文不值”没有任何价值。
14..A(B搭配不当,“进行……工作任务”,删除“任务”C成分残缺,“那些越是年轻的时候有一腔热血”后面增加“的人”D句式杂糅:两种改法,一是假设复句:“如果我所管的‘闲’事能给群众带来哪怕一点点的幸福和快乐,我……”“如果”后面是假设条件。一是单句:“当我所管的‘闲’事能给群众带来哪怕一点点的幸福和快乐时,我……”)
15.C
16.①对人体十分有益 ②都需要维生素C来保护 ③它还有更多用途(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17.示例:徽标图案由“字”“号”二字组成,(1分)印章造型、篆刻手法表现老字号历史悠久,(2分)上下贯通体现老字号的发展前景无限美好。(2分)(每点意思对即可)
18.作文指导:这是一篇寓意型新材料作文。材料为一个寓言故事,中心记叙一个乞丐和一颗露珠的对话,反映出人应该自信,乐观,乐于奉献的道理。审题立意可有两个角度:
1.露珠的角度:①生命的意义、人生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在于心甘情愿的奉献;②乐观面对暂时的困境乃至绝境,放大眼界,放宽胸襟。
2.乞丐的角度:①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要对未来悲观失望;②困境中对未来要充满信心,要积极争取。
审题立意或行文中可能出现的偏差:①从小小的露珠救人一命出发,谈小与大的关系;②从露珠救乞丐一命出发,谈珍爱生命;③从乞丐准备吞下露珠出发,以自私自利为话题;④从乞丐可怜露珠出发,谈慈悲为怀、为他人着想;⑤脱离材料,泛泛地谈快乐与幸福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