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河北省保定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6)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01-20 11:08

高三参考答案
1.B(“四次进京演出”和“进京演出四次”理解错误)
2.B(歧义。原文“擅演以老生和黑红净行当为主的袍带戏” 是偏正词组,而选项理解成了并列关系。)
3.D (A.认为《忠烈千秋》是该团1980年创作,原文无据,且说“该团创作了历史故事剧”不严谨。B.复句间关系理解错误。因果关系改成了并列关系。C条件缺失,站位脚跟,成为市场强者的原因还有“不断推出精品”。)
4.B
5.D(屯戍:为百姓耕作,错。)
6.A(B、“章邯早有反意”原文无据。C、“项羽也主动派人劝降章邯”错,是章邯主动联系项羽。D、“秦降卒密谋举事”错。)
7.(1)蒙恬是秦国的大将,在榆中开辟了几千里的土地,最终也在阳周被杀害。这是为什么呢?(“为”“开”“竟”“句式”各1分,句意1分。)
(2)楚军在夜晚在新安城南把秦军二十多万人击杀坑埋。(“夜”“击”“坑”“句式”各1分,句意1分。)
8.答:《渔家傲•秋思》选取了大雁、边声、号角与千嶂、孤城、长烟、落日等意象,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展现了一幅萧瑟悲凉、荒僻寂寥的边塞秋景图。(2分)本词选取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等意象,用绚丽多彩的笔墨由上到下、由近及远描绘了一幅辽阔苍茫深远的江野秋景图。(3分)
9.答: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无情的芳草,绵延伸展,直到那连落日余辉都照射不到的远方,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写芳草无情,衬托作者的羁旅乡愁(3分)。承上启下,为下片的抒情作了渲染和铺垫(3分)。
10.(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1.
(1)E 3分,D 2分, C1分,A B不给分。(C“自小向往八路军”原文没有依据。A错,开始儿子没有珍视八路墙,是后来在九爷的感召下,才转遍了态度。B错“嘲笑之意”不正确。)
(2)这段景物描写写出了墙体的破旧老化,已经没有了墙的功能。与下文九爷不舍得拆除形成强烈反差。(3分)为下文故事发展做铺垫,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分)
(3)①不忘历史、铭记抗日先烈。他不忘八路小哥哥,舍不得拆掉围墙,搜集抗日战争遗物,最终建成抗日战争纪念馆。②做事认真。他四处奔走寻找战争遗物,认真布置,每件东西放在哪里都细细斟酌。③性格刚烈。不同意铲掉老墙,儿子不敢反驳。为了留住日本指挥刀,他瞪着眼,歇斯底里的喊。④德高望重,虽然脾气急,但从没跟乡亲们红过脸。
(答出三点给满分,第一点必须有。)
(4)①故事的主要内容围绕“八路墙”展开。②暗示文章不忘历史,不忘先烈的主题。③点明主人公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④照应文章的开头和结尾。⑤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答出4点给满分。)
12.
⑴C 3分,E 2分,A 1分,答B、D不给分。解析: A、因为“没有文凭,从而形成宽阔的学术视野”,牵强。B、陈寅恪出的考题还有一个命题作文。D、孟丽君不是明末清初人。
(2)①幽默。陈寅恪给学生们送“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的对联。
②有自己的主见。在德国求学时他不要学分,不求文凭,不肯被一个具体专题束缚住。
③坚守而执着(或倔强)。他坚持用文言文写作,坚持用繁体字竖排出版自己的著作。
④有勇气。到广州后,陈寅恪放弃熟悉且擅长的国学领域,开始了第二次学术转向。
(答出3点给满分。)
(3)①中国学术要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要介入世界学术的大潮流。
②中国学术要坚持民族传统,对传统语文要充满自信。
③学术要有“民族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每点2分。)
(4)①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清华四大导师之一。
②有着深厚的国学根底,也接受了严格的西学训练,有宽阔的学术视野。
③陈寅恪的研究,为中国学术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把中国的学术提升到一个很新很高的领域。
④撰述了《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经典。
⑤他的学术成就,垂范着后世;学术思想,影响至今;他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中国乃至世界学术文化界的骄傲。(答出3点给满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