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8.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形象的题目,这是一个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要使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形象的特点,还要点明形象的意义,即诗人寄托的思想情感,可以结合诗歌注释对作者创作背景的介绍和对诗歌整体内容的理解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结合诗句及注释,我们了解到诗人被发配到了伊犁,道远寂寥。重点分析第三句的“相对笑”,一个“笑”字表现一种乐观与豁达。“满头晴雪”又包含着对国家的忧虑,壮志难酬。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可从借景抒情的角度,分析前两句。从比喻的角度,分析第一句。从拟人、双关和对比的角度来分析第三和第四句。这是一首咏景抒情的诗。首句写天山的雄伟壮观。用“万笏耸琼瑶”来刻画天山,这更为形象,且能引起读者更多的联想。笏,是古代朝会时大臣所拿的狭长板子,形似一曲背老人。用“万笏”来形容天山,既状其山峰之众多而连绵,也状其山势之狭长而微曲。“琼瑶”,是洁白晶莹的美玉,用来比喻积雪,非常贴切。用一个“耸”字,点出了积雪的位置,是在天山的群峰之巅。次句即景抒情。林则徐这次西行自然是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的:“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戏为塞外绝句》之七)的情景,寂寞、空虚之感自然会向他袭来。所以这第二句的意思是:高耸壮美的天山到我西行,并与我这寂寥之人为伴。山众且美,人少且空,形成鲜明对照,不免感到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承接第二句“伴寂寥”而来。诗人面对“寂寥”的情景,无可奈何,似乎眼前的山灵面对自己含笑,自己也含笑对山灵,“相对笑”嗓子,反映了诗人处于逆境中只能苦笑而已。第四句与一二句相照应,“满头”,既指山头,也指 人头。“晴雪”,是晴天的积雪,格外洁白,语意双关,既指山上积雪,也指头上的白发。这时诗人虽然豪情尚在,但壮志难酬,时不饶人,头上的白发与山顶的积雪一样,都难以消除了。语句平淡,而深含愤慨之情,引人深思。 10、(1)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1、(1)AE(答A给3分,E给2分 (2)(6分,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①青年立志教育救国,战胜列强。 ②强身健体乃救国第一,团结奋战、坚韧不拔和服务社会乃救国第二。 ③激励学生认真学习,提高能力积极探索真理、改善人格,投身救国。 ④临死不忘国家的富强康乐。 (3)①心系国家安危,以强国为己任:从张伯苓一生办学的理念来看,都是为了救国、强国。②日常生活节俭,公私利益明确:张伯苓一直过着清贫如水的生活,拿着办学的资金,账目公开,也从不多拿工资。③一生忠于教育,乐观面对失意:执着于教育,办南开学校,就算是失意、临死的的时候,想到的也是无限光明前景的国家和南开。 (4)(8分,每点2分)(示例)①南开精神对于我们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告诉我们要有集体的爱国思想,还告诫我们学好本领,提高能力,为迎接新的时代做好准备。 ②“公”是正己教人,高瞻远瞩,发扬集体主义的爱国思想,消灭自私的本位主义。我们是社会中的人,脱离不了社会和国家,为此,我们的言行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应该以国家和社会需要为中心。 ③“能”是科学才能,是实际工作的能力。不说空话、大话,为人实实在在,有为国家和社会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钻研自己的工作,提高自己工作的效率。 ④“日新月异”是接受新事物,创作新事物,赶上新时代,开创新时代。历史在不断地前进和发展,其速度是非常快的。我们只能顺应它的发展速度,最终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解析】(1)试题分析:C,过着清贫如水的生活,并不是为了回报社会各界的支持。而是自己的性格使然。D,“不满”说法错误,内心的感伤、失意和痛苦是为了无法参加南开校庆,因为他一生对南开有着特殊的情感。B,说法欠妥,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以此来克服“一盘散沙”,不失为一副良剂。”张伯苓先生以此激励的不仅仅是足球队队员,而是整个民族。 (2)试题分析:这道题也是考查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抓主要的关键词:“坚毅”、“思索”、“必须创办新式学校,造就一代新人”先进教育理念及方式;“强种必先强身”“必须具备坚韧不拔的精神”注重身体与精神的教育;“张伯苓高兴地宴请了全体队员,席间他激动地说”激励学生认真学习,提高能力积极探索真理、改善人格,投身救国;“终于有机会为国效劳了”不忘国家的富强康乐。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品质”,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来体现的,然后到文中圈定范围,“他站在甲板上思索”“必须创办新式学校”心系国家安危,以强国为己任“赤诚的爱国之心”;“张伯苓一直过着清贫如水的生活,拿着办学的资金,账目公开,也从不多拿工资”日常生活节俭,公私利益明确;“张伯苓一生对南开中学怀有特殊感情”“内心痛苦极了,但外表依旧保持着镇定”一生忠于教育,乐观面对。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做这种题型,首先肯定这种精神在当下的积极意义,然后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公”“能”,“日新月异”,结合文章和前面三个问题所给的提示,可以得出答案。 12.C【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近义词的辨识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来辨识,然后做出判断。念念不忘:指不断地考虑或想念而不忘记。历历在目:清楚地显示在眼前。记忆犹新:某事留在脑海中的印象很深刻,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犹如刚发生的一样。所以选C。 13.B【解析】试题分析:A项结构混乱,改为“在林书豪……的过程中”。C项句式杂糅,去掉“据”或“显示”。D项“创造”与“技能”搭配不当。 14.D【解析】试题分析: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是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从语意的逻辑关系和陈述对象的衔接角度看“⑥①”“④③”紧密相连,由此得到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