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北京市丰台区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7)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01-16 16:16

四、本题共5小题,共23分。
17.D(3分)(A前半句无中生有,后半句《水经》没有详细记载。B说泉水发挥更大作用,无中生有。C趵突泉的水资源并不丰富,泉水的升降才成关注的新闻)
18.A(3分)(郦道元为南北朝时期的地理学家)
19.(5分)21.(6分)【评分标准:明确解释“这”,1分;解释出“哲学思考”,2分,解释出“诗情赞美”,2分。意思符合、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示例】
这里的“这”指“分三分七分隔数柱/水滑水秀水成银涛”和“梅花逊雪”。
这里的哲学思考是:分水亭解决了因争水而产生的矛盾,使两县农民相互谦让和谐共处,“分”是为了“合”, “分”与 “合”是辩证统一的。这里赞美的是:水在姿态上的柔弱、柔软、柔和,在品德上的谦逊礼让。
20.(6分)【评分标准:答出每个要点2分,答对三个要点即可得满分。意思符合即可】
(1)霍泉,有史料记载,历史悠久;(2)霍泉水是灌溉用水和生活用水,对当地人的生活起着巨大作用;(3)霍泉周边环境优美,湿润宜人;(4)霍泉水资源丰富,千年不断流。
21.(6分)【评分标准:表明个点态度1分,结合具体文意作简析4分,语言表达1分。意思符合、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示例】
(1)可以删去。文章题目为“家乡水”,主体内容紧紧围绕霍泉展开,既表达了对家乡水的热爱之情,又从水德水姿中领悟到朴素的真理,引发出哲学思考。删去这一段,不会太影响内容的完整,主题的表现。
(2)不可删去。①收尾呼应。文章从东西方神话起笔,以东西方哲人对水的阐释作结,收尾呼应,结构完整。②画龙点睛,深化主题。文章不仅表达对家乡水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更从人类命运、人类文明的角度阐释水对人类生命的作用,对人类精神的滋养与启迪,对人类文明的巨大作用。最后一段在上文描述的基础上点明主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不可删去。
五、作文,本题共2小题,共60分。
22.(10分)参考高考微写作评分标准。
23.(50分)参考高考写作评分标准。
【附录】
《蓄养禽鱼》参考译文
靠声音取悦人的鸟,有鹦鹉、画眉两种。而鹦鹉的价格高过画眉,人们大多喜欢它,因为它能学人说话。我就不大认同这种观点,我觉得鹦鹉的长处只有羽毛,它的声音一点可取的地方也没有。鸟的声音之所以好听,是因为它跟人的声音不一样。鸟的声音跟人的声音不一样才更好听,因为人发出的声音就是人的声音,鸟发出的声音就是天籁。我要是想听人说话,满耳都是,为什么还要通过笼中的鸟呢?何况即使是最善于说话的鹦鹉,它的舌头也要比不善于说话的人僵硬,它所说的又不过是人们口头的几句话。像这样鹦鹅受人重视和人如此重视鹦鹅,都是不能理解的事情了。至于画眉的灵巧,用一张嘴可以代替很多种鸟的鸣叫,每学一种鸟叫,都非常像,又更加婉转,真是最聪慧的一种鸟。我喜欢和画眉做伴,却怪它容易死,画眉既容易生病又容易招惹怨怪,不是自己病死,就是被别的东西伤害而死,总是没有活过三年的。可能是因为它技能太多导致的吧?
    家里日常畜养的动物,除了鸡和狗之外,还有猫。鸡鸣晨,狗守夜,猫捕老鼠,都是对人有功而且能自食其力的。猫却受到主人的特别宠爱,总和人在一起吃饭,还有人允许猫掀开帐子到床上,与人一起睡觉。鸡栖息在土墙上,狗睡在屋外,住所和饮食都比不上猫。然而人们讲到禽兽的功劳,谈到家居安宁的景象时,就只说鸡狗而不谈猫。若亲近它们对,那么疏远它们就错;若亲近它们错,那么疏远它们就对。不能不在这二者之间迷惑。我认为这其中是有一定道理的。亲近猫而轻贱鸡狗的人,就像宠幸奸臣和会谄媚的女子,因为猫不用呼唤自己也会来,即使叱骂也不会离去。因为它跟人亲近,人才会亲近它,并不是它真的有什么值得亲近的地方。鸡和狗,则一心想着自己的职责,一到打鸣和守夜的时候,就各司其责,即使给它美食和好的棚厩,让它放弃职责来享用,这两种动物是宁死也不会来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因为它们跟人的疏远而疏远它们,不是它们有什么该被疏远的理由。比较它们司晨和守夜的功劳,跟猫捕鼠的功劳是有差距的。鸡司晨,狗守夜,忍受饥寒尽职尽责,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完全是大公无私的。而猫捕老鼠,在去除祸害的时候又得到食物,这是在有利益的情况下才这么做的,是公私参半。
    以清廉勤劳自处,不屑取媚别人,是一种让人疏远的方法。而假公济私,亲近主人,是巩固自己受到的宠幸的方法,所以这三种动物跟人的亲近疏远,都是自己促成的。但是我要在社会上从事什么职业,一定会效仿鸡和狗,而以猫的行为为戒。唉!亲近和疏远可以讲论,而祸福却说不清。猫能够终其天年,而鸡和狗的死,都免不了被人用刀宰和锅煮。看到这三种动物的得失,可以领悟做官守职的难处。我能够弃官不做,远离官场沉浮的负累,真是幸运。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