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湖南省长郡中学2016届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6)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01-01 21:18

长郡中学2016届高三月考试卷(四)
语文参考答案
1.C  2.B  3.C  4.C  5.A  6.D
7.(1)当时松江卫军恣意横行,赵豫逮捕了其中最恶劣的,施以杖刑后流放边疆,于是其余的都服服帖帖。(“恣横”“执”“尤”“杖”“帖然”各1分)
(2)(赵豫)离开松江时,老人孩子挽留(他的)车子,(要求)留下一只鞋来记住他留下的恩惠,后来把他的神位供奉在周忱祠内,共享祭祀。(“去”“攀”“识”“配享”各1分,补出全句主语1分)
8.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2分)前一句写静景(视觉),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1分)后一句写动景(听觉),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暗指兵荒马乱。(1分)动静结合(视听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1分)
9.①漂泊思归之情。(1分)“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却依旧愁心难抑,(1分)“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1分)②忧国伤时之情。(1分)“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1分)“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出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1分)(意思对即可)
lO.(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3)余则媪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11.(1)答D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B、C不给分。(A.对主人公心理的推测不一定准确,但有一定道理。B.小说并没有表现“‘文革’中上山下乡的一代人对时代的反思与总结”。C.写“发小”的作用是借他之口表现主题思想,没有批判的意图。)
(2)①开始是单纯的“后悔”,后悔不该玷污瓶体;②后来是“接二连三”的后悔,后悔小时候、小学时、上山下乡中、进城及提干后、与妻子生活过程中自己各种各样的缺点、失误;③最后通过反思自己一生,不断检讨灵魂,最终获得了心灵的愉悦和满足(“他脾气倒好多了”)。(每点2分)
(3)写妻子、女儿的话是为了衬托“他”的形象,突出“他”的性格特点。如小说第④段写妻子、女儿的话,表明她们认为花瓶破了相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这与“他”的“大急”形成了对比,突出了“他”对花瓶的珍惜,对不小心玷污花瓶的后悔。第⑥段通过妻子、女儿的对话侧面表现“他”对“画叶子”一事的投入、专注和“他”性格的改变,突出了反思之后“他”内心获得的平静、满足。(作用2分,只要答出“衬托”“侧面衬托”“侧面烘托”“间接表现”等其一即可;“具体分析”各2分,意思对即可)
(4)示例一:这篇小说情节简单,线索清晰,但构思颇具匠心。小说以花瓶为线索,不小心损瓶一专心画瓶一“发小”评瓶三个主要情节结构全篇。①开篇先介绍花瓶的由来、经历,突出花瓶的平常与不平常。“平常”在于它的普通,“不平常”在于它陪伴主人公多年,见证了主人公的大半生,这些介绍为后文情节的发展提供了合理的依据,铺垫自然、巧妙,买笔的环节看似与画瓶无关,却为下文画绿叶埋下伏笔。②写主人公画瓶的过程时,又通过妻子、女儿的话语侧面表现出主人公的专注、投入。③结尾处“发小”来访,借“发小”之口评瓶,巧妙地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总说”2分;“分述”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示例二:运用了象征(或“暗示”)的手法。①开头写花瓶的“造型一般,素白”,这其实是以花瓶的“空白”暗示人物“心灵的苍白”;②写主人公买绿笔时的选择,含蓄地表明了主人公以往对绿色的忽略以及内心深处对绿色的渴望;③写回忆录时“满脑子飞花飘絮,却不知该如何写出第一句来”,是暗示主人公从来就没有梳理、思考过自己的大半生,其心灵一片混乱和芜杂;④主人公画千叶瓶的过程,就是回顾、反思人生的过程;千叶瓶由“一般”“素白”到“雅致秀美”则象征着主人公心灵的丰富、人生境界的提升。(“手法”2分;“赏析”6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得满分。另外手法答“伏笔”也可,分析合理酌情给分)
示例三:这篇小说主题深刻,耐人寻味。小说通过主人公画千叶瓶的故事告诉我们:①人只有学会反思和自省,才能让心灵避免混乱和芜杂,获得滋养和提升,享受心灵的平静和充实,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馨和融洽。②犯了过失,不应逃避,自欺欺人;也不应漠视,置之不理。要勇于面对,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美好,更和谐。③即使工作中出现了失误,只要抱着积极的心态努力弥补,也能减少损失,甚至能化腐朽为神奇,变教训为财富。(答出一点给4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得满分)
12. (1)BC(B项,申妈妈的话表现了她对赵宏博的偏爱。C项,“详细记录……”的说法与原文内容不符。)
(2)①申父一大早就在摆满奖牌的书房驻足,并念叨“就差这一块了”。②家人早已守候在电视机旁。③小侄女竖起食指嘟嚷着“第一”。④申妈妈两天没好好睡觉,也没怎么吃东西。⑤电视转播出故障时申妈妈坐立不安。⑥申父在每组选手比赛结束后上网查成绩。⑦申妈妈在候场浇冰时,走向另一房间,并说“焦心”。(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满分)
(3)是新闻背景,属事件背景。(2分)作用:介绍新闻的背景,有利于了解新闻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了解到申雪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电视这一新闻事件的来由。(2分)加深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题。(结合文本简要分析)(2分)
(4)不是这样。(1分)这样安排材料有如下好处:①选材具有典型性。申家的人很多,不可能面面俱到。这两人具有典型性。从小到两岁的孩子,到年长的母亲,都对其牵挂。②安排材料详略得当。这些典型材料,是文章的重点,因此作者详写,而对其他人略写,有详有略,详略得当。③渲染了喜庆的气氛。特别是对小侄女的穿着的描写,渲染了喜庆的气氛,表达了家人对申雪、赵宏博的期待。④具有真实性与形象性。对小侄女的描写生动形象,动作、语言无不透着童真,对申妈妈的语言、动作的描写,则表现了一位母亲的紧张与期盼,这些都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家人的牵挂。(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四点中的任三点进行探究,观点明确,论述合瑾,即可给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