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宁夏大学附属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6)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5-12-31 08:42

高三语文答案
1、B  (偷换概念把“书法”换成“文字”,文不对题)
2、A  (所答非所问)
3、D  (A“全本公民”扩大范围,应是“中青年书法家”;B“造成了学生书法艺术的缺失”属于无中生有;C递进关系颠倒)
4、B  (暂代)                5、C  (请求辞职回家奉养父母)
6、D  (“上奏耿精忠和孙延龄合谋将危及广东,应在江西驻扎重兵对广东予以声援”,是在左都御史任上,不是任兵部督捕侍郎期间)
7、(1)颁发赦令之外,有值得怜悯原谅的,允许专门上疏陈述。(“矜”“宥”“陈”各1分,大意2分)
(2)考核期满升补京职,敕命以正四品顶戴享受俸禄担当大事。按旧例,给事中升补京职,先要回到原籍待补缺额。(“考满学科网(www.zxxk.com)--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故事”“候补”各1分,大意2分)
8、苍天之下,一片空旷。青山依旧,浩瀚的长江奔流不息。孤寂的行宫内芳草萋萋,日落天黑的时候,松树林里空寂冷落,只见幽幽的冥火时隐时现。营造出了一种空阔苍凉、孤寂萧瑟的意境。(3分)感慨:①怀古伤今,对昔盛今衰的悲哀;②对年华易逝的感伤;③对物是人非(自然永恒而人生短暂)的无奈;④对战争残酷的心痛。(感慨共2分,每答一点得1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9、①虚实结合。上片中实写石头城天地空旷、青山如壁的寂寥之景,虚写了旌旗蔽日、白骨凌乱的昔日战争之景,虚实结合,写出了昔日形胜之地历经战争后如今变得空寂萧条的景象。②对比。如:昔日“六朝形胜地”与如今“眼空无物”“唯有青山如壁”的对比,昔日“东风辇路”与如今萋萋芳草、无人松径的对比。③借景抒情。词中以天、青山、芳草、无人松径、鬼火等营造出了一种空寂苍凉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昔盛今衰的感叹。④用典。下片中“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化用了刘禹锡《石头城》中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词人通过虚实结合、对比、借景抒情、用典等手法写出了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景象,抒发了对江山景物依旧、六朝繁华已逝的叹惋。(表现手法每答对一点得2分,总分不能超过6分)
10、(1)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2)飞湍瀑流争喧虺  砅崖转石万壑雷
(3)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11、(1)BE  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A.“汲水的井”是没有的,其他的应该都有,按情理,秋子家用的水,可能源自院子外的那条河。C.使秋子想起未婚夫的原因是错误的。原文为“小男孩颈子上的深凹处使她想起了她的未婚夫”,不是此项表述的小男孩“好战的心性”。D.该项说此篇小说的情节几乎没有变化甚至没有高潮,是错误的。此篇小说的情节是较平淡的,但却极为完整,只不过或隐或显而已。秋子想抱小男孩的时候就是高潮部分。
(2)作者以“竹叶”作为题目的一部分,有象征人物命运、暗示作品主题的作用。小说开头部分,竹叶出现在水桶中,起开展情节的作用。秋子把竹叶放在水桶中,给小男孩当船玩,目的是把小男孩留在院子里,好让他妈妈谈事情。小说中间部分,竹叶出现在河流中,起发展情节、转换情节的作用,也暗示了人物命运陡转直下的变化
(3)秋子是一位备受命运打击、苦难深重的改变着痛苦着的普通女子。①命运多舛。小时得小儿麻痹症,左脚不能正常走路;战争结束了,婚事被取消了。②抱有希望。订婚后,非常卖力地锻炼走路,以至于脚跟都起了泡。③坚毅隐忍。长大后,放弃婚嫁的希望;为了未婚夫的弟弟,忍痛走了极远的路;婚事被取消后,没有哭闹,只是无奈地看着别人家的房子。(总说2分,分说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4)(示例1)小说的结尾没有明确地写出结果,这是作者匠心独运的表现。虽然没有明确交代未婚夫是死是活,也没有交代婚约的取消与否,但秋子的婚事是肯定结束了的。这个悲剧性的结局是肯定的、明确的。作者正是通过这个没有明确结果的方式,表达秋子的无法排遣的郁闷和忧苦,表明秋子的悲愁无法了结,只能承受着。
(示例2)小说的结尾没有明确地写出结果,这是作者思想局限的体现。作者借秋子的命运,表达的其实是他自己的悲观消沉的情绪。不管是未婚夫战死了,还是秋子被退婚了,都是不重学科网(www.zxxk.com)--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要的,重要的是秋子的婚事结束了,悲苦的结局是同定的。当秋子与小男孩及其妈妈分别后,她内心的悲伤无法排遣。只好看邻居的房子;看房子也没有结果。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人生、对命运的无限深沉的绝望,从而给小说蒙上了一层浓重的悲观色彩。(观点2分,结合文本4分,条理清晰2分)
12、(1)BC  答B给3分,答C给2分,答A、D、E不给分。A.“高华年自小就走上了语言学研究这条路”表述错误,原文第③段第一句说“现在可以确定的是,高华年年轻时并没有想过从事语言学方面的研究”。D.“着重语言描写(兼有动作刻画)”表述错误,没有“着重”,更没有“兼有”。E.“体现了高华年对家庭的淡漠”无中生有。
(2)①坚持所选,矢志不渝。走上语言学研究这条路,是他一辈子的选择,从未改变过。②年轻有为,学术水平高。1944年,刚毕业的高华年能得到教育部嘉奖;高华年曾是岭南语言学界的领军人物,也是中山大学对外汉语教学的奠基人。③一生潜心研究语言学,尤其在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很多高华年亲手写的声韵、语言研究和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的材料,“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写不出来”。④认真勤奋的求知态度,谦逊的作风,钟情学问。在联大的岁月里,高华年和所在班级的同学经常到罗常培先生家做客。每天除了与报纸和书为伴之外,高华年对其他的一切无甚关心。(每点2分,考生答出三点即可给满分)
(3)①天赋异禀,独一无二,作风严谨。②倔强的嶙峋骨,有那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热血时刻。③强烈的爱国心。国民党在解放战争中的溃败已无法挽回时,高华年最后选择了留下。④低调谦逊,淡泊名利,清心寡欲。(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给满分)
(4)①高华年得到了罗常培、李方桂两位中国语言学界泰斗的指导。两位大师震惊于他那过人的听力,开始“因材施教”,帮助他向语言学方面发展。②严谨的作风是高华年功成名就的重要原因之一。③高华年有一种中国传统知学科网(www.zxxk.com)--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识分子的风骨,胸怀天下,立志为国。④高华年师从罗常培和李方桂,加上西南联大所在地昆明四周的少数民族众多,为高华年成为大师创造了外在条件;而他拥有的那双无比灵敏的、能够分辨出人类最细微语音差异的耳朵,则为他成为语言学大师提供了天然的内因。⑤高华年在进人大学之前,走的也是“新派小学+教会中学”之路。而这种模式也决定了他在国学和英文方面,都有着相当不俗的造诣。(每点2分,答出四点即可给满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