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模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一、1.B(起伏跌宕) 4.B(A.pí/bài,lǒng,kēng/háng。B.quān/juàn,wàn/màn,jiàn/xiàn。C.xié,zǐ/shēn,sài/sè。D.bù/fù,jiān,hè/hé。) 5.A(B.舶来品 6.C(“敬而远之”表示尊敬,但不愿接近;“望而生畏”指看见了就害怕。承接前一空,此处应用“敬而远之”。“宝库”“殿堂”和“知识公园”之间是并列关系,而不是递进关系。) 7.A 8.D(A.寻章摘句指读书时只注意摘录一些漂亮词句,不作深入研究;也指写作时摘引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含贬义。B.平地楼台,比喻原来没有基础而白手建立起来的事业。C.用错对象。不胫而走形容传布迅速。此处应用“不翼而飞”。D. 马齿徒增比喻自己年岁白白地增加了,学业或事业却没有什么成就。) 9.B(A两处顿号都改为逗号。C去掉省略号。D括号应放在“通过家训”后。) 10.C(A有歧义,“前来”停顿不同,意义不同。B“解开……政策”动宾搭配不当,把“解开”换成“取消”或把“政策”换成“绳索”。D主客倒置,可改为“普通市民对《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比较陌生”。) 11.A(B句式杂糅,应去掉“是大家普遍的愿望”。C缺少介词,在“坚持”后添加“以”。D“切忌不要慌乱”不合逻辑,“采取……方向”动宾搭配不当。) 二、12.B(文章首段提出文化高度的问题,第二段论述满足于“传统文化”的表现及危害,第三段论述弘扬传统文化的原则和方法,第四段论述如何让传统文化“粗壮高大起来”,得出结论。全文以破促立,多方举例,首尾呼应,通过对传统文化长度与高度的辩证分析,表明了作者对提升民族文化高度问题的鲜明态度,故B项符合题意。) 13.B(夸大范围,“非常可怕”的不是“用传统文化影响和浸润国民的精神世界”,而是不加辨别的弘扬活动。从第二段来看,作者的表述是“所谓”的“传统文化”。) 14.C(A.因果失当,文化的“高度和宽度”并非因其“国史较短”,“产品和技术”的发达只能是文化高度的结果而非原因。B.夸大范围,作者反对的是“只要是‘传统’都在大力弘扬之列”的做法。D.违背原意,文中说“中华民族”“1840年才真正见到‘海’”,意为已经认识到了外部的世界。) 三、15.B。认为……是低贱的,轻视,意动用法。 16.D。(A项,前一个为连词,表修饰;后一个为介词,用,。B项,前一个为代词,他的;后一个为语气副词,难道。C项,前一个为连词,于是、就;后一个为介词,趁机。) 17.C。(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18.B。(弦章的观点是齐景公应该学习齐桓公,那么齐国的大臣都是管仲一样的人才了。) 四、19.①想要使天下安定太平,并且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到后世的君王,一定要尊重贤臣并且谦虚地对待士人。(定语后置,1分;平定,治理/使……太平安定,1分;垂,使……流传,1分;下,谦虚地对待,1分;句意1分) ②知道厌恶历史上那些导致国家动荡灭亡的方法,却不去追求、学习历史上那些让国家安定昌盛的方法,那么与倒退着跑却想要追上前面的人的行为没有差别。(所以,……的方法,1分;未有异乎,与……没有不同,1分;却走,倒退着跑,1分;逮,到,追上;句意1分) 20.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⑵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⑶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⑷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