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2016届高三一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6)
来源:
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5-12-27 21:31
石室中学高2016届一诊模拟考试
语文答案
1.B(所论述的是“信”)
2.B(依据原文“‘廉’更多地与政治行为联系在一起”,可知并非“转到”“转化”,汉代以后“廉”在“道德层面”和“为政层面”都存在)
3. A(“内圣外王”解释的是“为何廉”)
4 .D
5. B(“成帝”是帝号,而不是帝王年号)
6 .B(“王玄在褚翜劝说下放过了专权的耿奴”分析不当,王玄最终还是杀掉了耿奴)
文言翻译
7.(1)现在应当合力防备贼人,幸而没有外部攻击,可是内部自己人互相攻击,这是躲开了大坑又掉落到了井里。(“宜”“戮力”“幸”“是”各1分,句意1分)
7.(2)(褚翜)于是就告诫他说:“您凭借自己的威势杀人已经很多了,可是人心难以一致,您应该更加慎重地对待政事。”(“戒”“威杀”“人情”“一”“深慎”各1分)
诗歌鉴赏
8.“独”是孤独之意(1分),形象地描写了词人独自一人倚栏眺望的情态(2分),透露出朋友远离(1分)、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1分)。
9. 这两句运用了虚写(或想象,或对面着笔)的手法(2分)。词人从对方的角度着笔,想象朋友公度远在江南也天天登高望远,思念自己(1分),即使道远雪阻,他也一定会给自己寄赠一枝江南报春的早梅(1分)。词人通过这一想象的画面,来表现自己对远方朋友(1分)的无限思念之情(1分)。
名句默写
10.(1)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文学类文本阅读
11.(1)C D(答 C 给 3 分,答 D 给 2 分,答 E 项给 1 分,答 A、B 不给分)
(E项不准确,语言描写极少,只在买完刀后黑袄汉子才开口说话;A项喻体说法错误,应该是将傍水青山比作荷叶,将雾中古城比作露珠;B项“表现了作者对日常生活中热闹景象的欣赏”原文无据。)
(2) ①描绘出桐庐镇的古朴淡雅,烘托出黑袄汉子质朴内敛的人物形象;②具有象征意味,蕴含着作者对纯厚质朴的民风的向往(或表达作者对喧嚣浮躁世风的一种否定);③首尾呼应,照应开头的环境描写,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每答出一点给 2 分)
(3) ①寡言内敛 ②质朴沉稳 ③自尊心强 ④颇有自信(每答出一点给 2 分,任答三点给6分
(4) ①从情节设计上看,黑袄汉子“一声也不吆喝”的经营方式使小说的情节逐步展开并达到高潮,具有表现力;②从形象塑造上看,与别人大声叫卖的方式形成对比,突出黑袄汉子内敛质朴,厚道真诚的人物形象;③从思想内涵上看,黑袄汉子做买卖“硬是一声也不吆喝”,蕴含着作者对纯厚质朴的民风的向往,凸显小说的主题;④从实际阅读效果上看,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作品可读性。(答出一点给 2 分,答出两点给 5 分,答出三点给 8 分;给满 8 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果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12.(1)E D(选E给3分,选D给2分,选C给1分;选A、B不给分)
(A项“突出了他的学术成就”分析不当;B项强加因果,两者应是并列关系;C项信息不准确,应是“台湾高层人士”)
(2)①台湾和大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唇亡齿寒(或台湾是大陆的屏障,大陆是台湾的根)。②在国际强权环境下,台湾搞分裂,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不允许,最终损害的是台湾民众的利益。③统一是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将来筹谋,是走向民族富强之道(或两岸统一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每点2分)
(3)①在台岛发起成立“中华统一联盟”,并担任荣誉主席。②无视台湾当局“三不”政策,赴大陆访问,成为“两岸破冰第一人”。③不顾困难,奔走四方,宣扬和平统一的主张,影响很大。(每点2分)
(4)①有坚定信念,勇敢无畏,无视台湾当局“三不”政策和“开除党籍”“法办”等威胁;②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一生为促进中华民族统一奔走四方;③襟怀坦荡,光明磊落,公开去内地,公开发表演说,光明地回去,坦然面对一切;④高瞻远瞩,胸怀天下,能放眼民族未来,清醒认识到两岸统一的历史意义。(每点2分,必须有概括,没有概括酌情扣分)
语言表达题
13. D(徇私舞弊:徇,曲从;舞,舞弄,耍花样。曲从私情,照顾私人关系而做违法乱纪的事。营私舞弊:营,谋求;舞,玩弄;弊,指坏事。指为自己谋求私利而做犯法的事。假公济私:假,借;济,帮助。假借公家的名义,谋取私人的利益。“徇私舞弊”与“营私舞弊”词义重,所做之事均触犯法律,“假公济私”词义轻,所做之事不一定触犯法律)
14. C(A项搭配不当,“启迪”与“想象力和好奇心”不搭配,可把“启迪”改为“激发”;B项成分残缺,删去“由于”或“让”;D项句式杂糅,改为“受到了观众的如潮好评”或“观众好评如潮”)
15. C(根据选项可知,起始句应为④,故排除A、B。根据①中的“往往不是”和③中的“而是”可知,①③紧密相连。再由③中“复杂的源流关系”和⑥中的“起初……到后来……”可知,⑥紧承③后。据此排除D项,答案为C)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