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通过描写楼宇层叠深邃,树木重重围绕的空寂幽深的景象(1分)为女主人公的活动提供背景,暗示了女主人公的身份(1分)为下文女主人公凝愁聚恨的情感作铺垫。(1分) 【试题解析】首句在全词中的作用一般有:①开篇点题,交代写作的某种信息②为下文对什么的描写作铺垫。渲染某种气氛,烘托某种心情,为诗歌奠定某种基调。联系本词首句写景句“楼宇沉沉翠几重”一一作答即可。 (2)运用拟人手法(1分)写出了云被山头分隔,刹那间正是一东一西,他只是把这恨,藉碧云在山头的位置,化静态为动态(1分),让断肠之人更加断肠,(1分),含蓄隽永。 【试题解析】赏析句子题是一种综合性强、自由度大的题型。它几乎涵盖了诗歌鉴赏的内容、形象、情感、语言、技巧、结构等所有的知识点;我们可以从手法、炼字、含意、色彩、情味、效果等方面着手,本句从修辞角度来说是拟人,衬托主人公的心情,余韵悠长。 (3) ①开篇“沉楼重翠”明写女主人公居住环境的幽深空寂,实际上是突出主人公孤独寂寞之愁。(1分)②“梧桐”句,主人公倚楼凝望所见之景,落叶梧桐不仅没有排解他的寂寞之愁,更把她的愁加深一层,伤秋之愁。(1分)③“川光带晚”句,主人公把目光投向远方,看到傍晚时分虹垂雨的美丽景象,乐景衬哀情,引发对远方人的思念之愁。(1分)④“树影”句主人公目光落在近处看到巢中鸟儿呼唤未归的同伴,更衬托她形单只影的孤独,层层递进。(1分) 【试题解析】解答这道题的关键在于审题,而且题目也已说得明明白白:虽是写愁,但无一“愁”字,就是“一词领全篇”,结合上片的每一句具体分析其背后隐藏的愁苦之情。 11、略 12. ① 它的景色是苍凉的,蕴含着静默的力量。② 它的胸襟是博大的,能包容接纳一切。③ 它的构思是大手笔的,落魄之时也不乏大气势。④ 它的历史是厚重的,浓缩了民族的离乱变迁。⑤ 它的内涵是无穷的,揭示了生命的意义,让人相信未来总是美好而充满希望的。(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13. 运用了想象(虚写)和引用的手法,(2分)一方面体现在“路经四季”的幻觉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对风暖燕飞的春景的想象中,并引用了杜甫的相关诗句;(1分)借对圆明园美好春色的憧憬,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的信心。(1分) 14. 这既是实写,更是象征。(1分)老人是苍老的,用以象征圆明园的过去、民族的历史,(1分)孩子是充满希望的,用以象征现在的社会、国家的未来。(1分)暗示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脉生生不息。(1分) 15. ① 对圆明园静穆大美的崇仰之情。② 对圆明园沧桑历史的沉痛之情。③ 对圆明园的未来充满信心。④ 对国家强盛的热切期盼。⑤ 说明对圆明园的历史需要用历史的眼光和生命的高度理性审视。(一点1分,五点6分) 16.写诗动情在先或下笔后逐渐动情都值得肯定,不必强求一律。 评分建议:6分。第一问2分;第二问4分,每点2分。 17.(1)写诗时超脱现实,如入无人之境;(2)展开想象和联想,人事景物可触可感;(3)忘却世间俗务,进入梦一般美丽境界。 评分建议:6分。每点2分。 18.(1)由感而情,由情而诗,没有情就没有诗;(2)诗歌靠情感打动感染读者,作者用自己的火去点燃读者的火;(3)不管形式、风格如何变化,动情才是新诗的根本。 评分建议:6分。每点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