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四川成都七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模拟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8)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5-12-25 11:27
8. “浮萍破处见山影”与“云破月来花弄影”,两句都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1分)“浮萍破处见山影”句中“破”字,寓动于静。小艇去来,水波开合,山影映在浮萍破处,极形大自然之静。(2分)“云破月来花弄影”,“破”、“弄”两个动作,以动衬静,月被云遮,花随风摇,凸显了自然的静谧。(2分)
9. “过桥人似鉴中行”,(1分)过桥的人好似行走在镜子中,写出了人在水面上的倒影,暗写人影。(2分)②“莫放修芦碍月生”,(1分)秋雨之后,芦苇勃生,莫让它恣意长高,使人领略不到深潭月影,暗写月影。(2分)

鉴赏:
此诗又名《华州西溪》。本诗表现诗人对雨后秋溪的独特兴会,抒写一种高妙情致。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得豪迈壮阔,气势不凡。此诗首句即从孟诗来,但意在写静谧之景,且能与全篇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可见其善于借鉴。
首句既点明水光天色都是一片清虚,下面则就水来写,紧扣“西溪”二字。一切都是那样的安静,没有人声,甚至没有一丝微风,所以溪面上波纹不起。
颔联写得非常细致。水面长满浮萍,本无所见,而水底小虫或游鱼微动,使得浮萍绽开,随意一瞥,竟映出山影;岸边的草丛本和溪水一样宁静,但不经意间,仍能听到虫儿活动时的窸窸窣窣的声响。一个“破”字,与他的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有异曲同工之妙寓动于静,体物入微。小艇去来,水波开合,草声微微,却为诗人所留意,足见其静,此又是以动衬静的手法。颔联一动一静,皆于细微处听之见之,虽无大景致,却有大起落,足以动人心。这两句,一写目睹,一写耳闻,极形大自然之静,却又显示出生命力量的无所不在。
颈联照应题面“无相院”,以入郭之尘反衬禅院之清,以人行鉴中表现物我两忘,是诗歌境界的进一步深化。
最后两句回应“积水涵清”,以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作结,使我们想起了“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禅典。写禅意而无禅语,此诗的高明之处就在此。“已凭暂雨添秋色”一句,在篇末点出,确是巧设安排。一是突出了西溪之妙境,先绘景后叙其所由出;二是可以放开一步,宕出远神。“莫放修芦碍月生”,意谓秋雨之后,芦苇勃生,莫让它恣意长高,使人领略不到深潭月影。这一结余味悠然。
张先在当时就有一个绰号,叫做“张三影”,意谓他在词中写过三句带“影”的名句。其实并不止三句。如《天仙子》:“沙上并禽水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青门引》:“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归朝欢》:“娇柔懒起,帘押卷花影。”《剪牡丹》:“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木兰花》:“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他写影的本领,在此诗中也可见到。“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过桥人似鉴中行”,是暗写;“莫放修芦碍月生”,是虚写;为全诗增添了生机。

10. (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1.(1)E3分B2分A1分(A动作描写C禄兴也是迫于生活的无奈D比拟)
(2)①牛是春耕农民重要的生产工具,为故事提供了典型的社会环境:旧中国的农村②以牛为线索,牵走牛、借牛春耕、被牛顶死,使故事情节更集中③牛是人物悲剧的制造者之一,显示了农民生活的无力挣扎(迫不得已地买牛、借牛,劳作却死于劳作),表现了主题。(每点2分)
(3)①勤劳坚忍:忍冻忍饿养鸡,失去耕牛仍然谋划着春种过日子②善良柔顺:为了能够耕田忍痛顺从丈夫卖鸡的决定③命运悲惨:牛、鸡、丈夫都离开,人生孤苦、寂寞。(每点2分)
(4)观点一:不能删去。①通过写月亮、乱坟堆、狗尾草,展现出景物的凄清悲凉,体现禄兴娘子在丈夫死后的悲凉心境②交代禄兴娘子今后人生的凄惨,深化了主题:无力抗争、难以逃脱的悲惨命运③呼应文中悲戚的环境描写,照应前文的鸡声和禄兴身影的情节,更添悲凉。(观点1分,理由每点2分,答对三点给7分)
观点二:可以删去。①结尾一段写景,在前文已经多次出现,没必要重复②禄兴娘子在丈夫死后,感觉一切可恋的东西都飞走了,不用结尾就已经暗示出主人公的悲惨命运③删去结尾一段,使小说的主题表达更含蓄。(观点1分,理由每点2分,答对三点给7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