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校联盟2016届高三第一学期联考语文参考答案 1.A(偷换概念。根据原文,“家训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础性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而非“家训”。) 2.C(故意夸大。包拯家训的规定只是个例,不代表古代所有的家训都是这样。) 3.C(因果关系倒置。参见原文第四段内容。) 4.A(根据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等来断句。) 5.D(“带有赞美性质的称号”不正确,也有带有批判性质的谥号。) 6.D(卢渊推辞豫州刺史之位,是因为母亲年老,而非去世。) 7(1)等到朝臣集中商议时,卢渊像以前那样坚持自己的意见。冯诞深受皇帝宠信,对卢渊非常怨恨,卢渊不把它放在心上。(关键词“及”、“恨”、“介怀”各1分,句意2 分。) (2)元愉年纪还小,事情不论大小,多由卢渊。决断卢渊凭借诚信接人待物,深得东南一带百姓的信赖。(关键词“无”、“御物”、“民和”各1分,句意2分。) 8.前四句是“兴”,诗人感叹严冬季节,百卉凋残,除却梅花自励冰霜之操,又有水仙花在茅屋蓬窗之下送来春天的信息。(3分)后四句是“比”,诗人写水仙花的形象,以翠羽的披风比其繁茂的枝叶,以玉质天生的佳丽比其美丽的花朵,以头戴黄色花冠的凌波仙子比其淡雅的风姿。(3分) 9.第一问:不畏严寒,笑傲冰霜;环境恶劣,不改芳香;傲然独立,淡然趟脱。(3分) 第二问:表达了诗人对水仙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以及效法水仙、砥砺情操的愿望。(2分) 10.(1)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 (2)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3)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 11(1)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A、B不给分。 A项对原凶的分析错误,从下文看,他之所以痛惜不止,是因为面对残损的耱有许多人生的感触;感慨自己老不中用。B项“意在凸显农村环境美好”错误,从全文看,这里是写老人的回忆,主要反映老人对过去农村生活的留恋和对未来的畅想。D项对描写手法的分析不恰当,文中上要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来刻画人物,也综合运用了其他的几种手法,但是没有对老人的语言进行描写。 (2)①勤劳朴实,热爱农村一辈子都生活在农村,种树、盖房,年纪大了还在地里劳动,死后还想埋在这片土地里。(2分) ②内心世界丰富,既感伤自己的衰老,揪心时间的流逝,痛心长了荒草的屋顶;又怜惜杨树的嫩枝,喜爱自家的院子。(2分) ③孤独寂寞而又无奈。儿孙外出让他难受,村子空落让他发怵;对儿孙的选择和农村现状感到痛心却又无能为力。(2分) (3)①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小说多次写到夕阳,写夕阳下的村庄、炊烟、树叶以及夕阳渐渐坠落的景色,渲染了一种苍茫、混沌的气氛,为整篇小说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推动情节发展。夕阳触发了老人的思绪,从而引出下文对老人的种种心理活动的叙写,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③烘托老人形象。夕阳与漫天漫地的黄土构成了天苍苍、野茫茫的时空,衬托出老人哭泣时的身影越发的渺小和孤独。 ④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小说结尾“太阳下山了。夜幕一下子扑上来”,让人联系小说后半部分关于老人对死亡的预想,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问,令人回味。 (任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 (4)【示例】①小说以与农民命运息息相关的农具作为叙事的切人点,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发展对农民生存方式的强力渗透。(2分) ②反映了社会转型给乡村既有的家庭结构、亲缘关系等造成的强烈冲击,以及对人与人、人与土地之间关系的重大影响:(2分) ③城市化进程让农村留守老人措手不及,他们感到孤独,感到无奈,感到亲情断裂的痛苦。(2分) ④社会发展的潮流不可阻挡,如何解决乡村留守老人所遭遇的精神问题,如何看待城市对于乡村的渗透所导致的农村现状的改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确实引发我们思考。(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