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河北省冀州中学2015--2016年度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7)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5-12-03 10:39

高三月考语文答案
A卷
1.【解析】答案:C本题重点考查“理解文中重点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A项把“技术崇拜”的范围缩小到了“大型文艺晚会”,不合文意;B项偷换概念,原文“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非“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D项从结果角度看技术崇拜,只看到文中提及的好结果,而对作者重点论述的不好结果问曾提及。
2.【解析】答案:B本题重点考查学生概括文段信息能力。此题综合性较强,但由于选择支都是对固定语段的分析,所以考生容易明确阅读区间。该项指出④段与②③两段形成递进关系,明显错误,④段是在②③两段分析的基础上顺承而来,没有语意上的递进关系。
3.【解析】答案:B本题重点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势必”一词偷换了原文“可能”的表述;根据原文第2段最后一句话,C项中“艺术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的表述明显是作者否定的现象;D项根据原文最后一句话,可以判断错误。
4.答案:C(转除:升官;转任:转换所任职务;转补:迁调官职,以补缺额。
5.答案:C解析:原文标点: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浚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转广汉太守,垂惠布政,百姓赖之
6.答案:D解析:根据“迁浚为益州刺史。浚设方略,悉诛弘等”,将张弘绳之以法,是在益州任职时所为,而非在广汉任职时。
7.答案:(1)怀柔安抚招来的不同风俗的人,用威严信用待人,异族境外,大多前来归顺投降。(关键词:怀、辑、威信、徼)
(2)假如孙皓突然死了,更换了贤明的国君,文官武将各自有了合适的位置,那么吴就变成强敌了。(关键词:令、卒、更、所、强) 
8.(1)这首诗第三联描绘了一幅凄清孤寂的图画。(2分)夜雨凄凄,扁舟寂寥,笛声如泣如诉,令人断肠;江湖客老,在萧萧西风中看黄叶飘零,叹息声里孤独掩门。诗歌融情于景,突出了诗人的伤感孤寂。(2分)
9.(2)杜诗主题(感情)更深广。汪诗主要抒发的是华年不再,生命短暂的暮年感伤,是个人无可奈何的情绪抒发;(2分)而杜诗把个人颠沛流离老病多愁的感伤写得浩茫深沉,而且这种感伤是建立在忧国忧民,担忧社会时局的高尚个人情操基础之上,故感情更显深广。(2分)
10.(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2)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1.答案:(略)
12  (1)B、D(答D给2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
A项中不应该是“直接”反映,而是间接反映。
C项中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没有成为助推剂,反倒成了他仕途发展的阻碍。
E 项中钱勰只是说当他见到真正的《自叙帖》时,他就会明白他的草书为什么这么俗了,而没有说他能成为名家。
(2)①他师从苏轼,诗歌成就高,双星闪烁,有“苏黄”之称。诗风奇崛,不落俗,对宋代诗歌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②人品高洁。他的作品渗透出强烈的关心国运民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展现了感人的人道主义精神。③书法上刻苦练字,师法自然,汲取名家,大胆创新,终成一家。(每点2分)
(3)①聪颖早慧,少年得志。5岁时就能背诵五经,过目不忘。早年便投师问学,科举得意。②尊师感恩,一身正气。仰幕苏轼,以砚为礼,老师贬谪时不怕牵连,是非分明。③爱民如子,执政为民。做官时和作品中一直贯穿着强烈的国运民生精神。④勤奋好学,成就卓越。与苏轼不断讲道论艺,切磋诗歌技艺。书法师从周越,一练就是二十年,不断汲取名家营养。文学与书法均为宋代名家。(任选三点作答,每点2分)
(4)同意。①他的为官之道值得我们学习。官风日下,他不会去出卖自己的良知。当别人都忙于官场周旋,忙于迎合领导时,黄庭坚却仁政爱民,坚持着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人道主义精神。为了百姓可以得罪自己的上司,不怕领导不高兴。②他的为人之道值得我们学习。世风日下,他不会去出卖自己的老师。当自己的老师苏轼进入人生的低谷被贬时,黄庭坚不会为了自己和老师分清界限,更不会为了自己就对老师暗放冷箭,对老师的感恩和支持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地方。③他的为文之道值得我们学习。文风日下,他不会去出卖自己的人品。人要诗品不俗,首先得人品不俗,黄庭坚认为,文章者,道之器也,只有人品高洁,文品才能好。黄庭坚这几方面的精神境界对于今天在官场、文坛以及现实中生活的人们无疑是宝贵的人生财富。   (观点2分,分析每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