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答案】(1)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1分;答A、B不给分。 解析.A.“以至于无暇……”错误;B.“在‘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的时候”表述的时间错误,这种认识是在草堂建成后;D.“因此”的表述不合文意。 (2)①公元760年暮春时节,在中原没有恢复、关内闹着严重的灾荒的时候,杜甫结束了他四年流徙的生活,在成都建成了一个栖身的处所——草堂。②上元元年(760)开春,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地址选定了城郭西郊环境清幽的浣花溪畔,开始筹划建造草堂。③建造草堂所需一切,有的是亲友赠送——表弟送了些钱,有的是杜甫索求的——他向友人索求了各种树苗、果木苗及所需家什。(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3)①表现杜甫此时生活的暂时安定状态。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大世界,结束了流徙的生活,生活中的一切都引起他的诗兴。②表现杜甫苦中作乐的现实处境和“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的心境。③因为时刻记着“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素怀匡时济世的远大志向,所以杜甫诗中不时流露出在国事维艰之际被冷落被排挤的不平之气。(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4)第一问:观点一:杜甫并没有“陶醉”、“忘却”。理由:①他欣赏、赞叹农舍之景,只是他心灵寻得片刻宁静的表现,在并不丰裕的物质生活条件下能够如此,正是杜甫热爱生活、关注现实的体现。②从这一时期的杜诗中,读者看到的是杜甫平静心境后的报国无门的悲慨。(观点1分,理由3分,言之成理即可) 观点二:杜甫暂时“陶醉”、“忘却”了。 理由:①草堂建成后,杜甫开始“有滋有味”欣赏草堂风物,写了不少颇具安恬情味的田园诗。②“定居草堂之后,杜甫生活安顿下来,开始游览成都古迹,并与一些风雅人士交往。”“杜甫与江村农家关系也很密切。”(观点1分,理由3分,言之成理即可) 第二问:影响:①内容上,杜甫开创的“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描写民生疾苦,富于现实主义精神,开启了中唐的新乐府运动。②艺术表现形式上,中晚唐写实诗人白居易、韩愈、李商隐、元稹、孟郊等的诗风、文风都有杜甫诗歌风格的影子。(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第一问,答没有“陶醉”、“忘却”或暂时“陶醉”、 “忘却”都可。选择没有“陶醉”、“忘却”作答,一要说明欣赏、赞美农舍之景与关注现实的关系,二要指明这时的诗作仍然以报国无门的悲慨为内容。选择暂时“陶醉”、“忘却”,可从欣赏草堂风物、与风雅人士交往两个方面作答。第二问,要注意文章最后的“相关链接”,可从开创新乐府运动、反映民间疾苦和表现形式对后世写实诗人的影响等方面考虑。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 答案C【解析】A.指点江山:指评论国家大事。此处望文生义。B不孚众望,孚:信服。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C.养痈遗患: 留着毒疮不去医治,就会成为后患.比喻纵容包庇坏人坏事,结果会遭受祸害。此处使用正确。D.不情之请:客套话,不合情理的请求。此处应改为“厚颜无耻”。 14. 答案D.【解析】A项,句式杂糅“利用....为.....”,把“为”改成“的”;B项,偷换主语,应在“被称为前”加“这部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C搭配不当。“推进并挖掘文化体制创新和特色文化内涵”应为“推进文化体制创新并挖掘特色文化内涵”;D项,正确。 15.【答案】B 16.答案:①文人雅土的文化艺术修养 ②砚的文化引向更高的境界 ③体现出来的文化价值方面 【解析】这段文字介紹的是砚台的审美与义化价值。①与前义“文化艺术修养”相应;②与前面的“功用美”相应,又与下义的“文化底蕴”相对应;③属于概括。写出一句给2分,大意对即可。 17.参考答案:习近平今日将启“双峰会”之行 ,诸多中国元素抢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