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湖南省桃江县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5)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5-11-13 12:08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小题。
 卑微者之歌
    沈从文辞别父母,从常德乘船,越过八百里洞庭湖,经武汉,到达郑州。因黄河涨水受阻,遂转徐州,经天津,到达北京。一个“乡下人”,从偏处一隅的蛮荒之地,突然置身于大都市,眼前的一切都使他感到新奇。同时,又有点手足失措,心里空落落的。
沈从文来北京的本意是求学,想找机会进一所大学读书。然而,读大学必须通过入学考试,这对只有高小毕业程度的沈从文,无疑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难关。沈从文独自住在酉西会馆里,开始来北京后第一阶段的自学。他每天早上吃三两个馒头、一点泡咸菜,然后就一头扎进京师图书馆,直到闭馆时才返回住处。到了冬天,北京气温降到零下十几度、二十几度,沈从文仍然穿着薄薄单衣。所幸图书馆里有火烤,有水喝,使他得以坚持下去。逢图书馆不开门的日子,他便呆在会馆里。冬天屋里没有火炉,他就钻进被窝里读随身带的《史记》。
在酉西会馆住了半年后,他搬到靠近北京大学的银闸胡同公寓。新住处是由原先一个贮煤间略加改造而成。房间仅可安膝容身,地面潮湿,墙上临时开了一个窗口。沈从文坦然地住下,还特地为这个房间取了一个名字,叫“窄而霉小斋”。公寓里住满了全国各地来北京求学的年轻人。这时,正值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的校长。由于他的远见卓识,北京大学向一切人开放,对不注册的旁听生,毫无限制。因此,北京大学的旁听生比正式注册的学生多几倍。因缘时会,沈从文也成了北京大学不注册的旁听生。尽管有了听课的自由和权利,沈从文仍想成为正式学生,获得一张大学毕业文凭。这一年的秋天,他曾参加过燕京大学二年制国文班的入学考试。可是,考试时却一问三不知,得了个零分,连预先所缴的两块钱报名费也被退回。从这时起,沈从文对正式入学死了心。于是,他一面时断时续地在北大听课,一面在公寓那间“窄而霉小斋”里,开始无日无夜地伏案写作。文章写成后,就壮起胆子分别向北京各杂志和报纸文学副刊寄去。然而,这些文章却如同石沉大海,毫无回音。沈从文却没有气馁。这个“乡下人”确信别人能办到的,没有理由认为自己就办不到!
然而此时的沈从文经济来源完全断绝。冬天零下十多度的严寒,屋内没有火炉。一身单衣、两条棉被,就是沈从文的全部过冬之物。吃饭更成问题,常常在有一顿没一顿情形中,支持着最初阶段的学习。1924年冬,沈从文于百般无奈中,怀着一丝希望,写信向几位知名作家倾诉自己的处境。这时,郁达夫正受聘在北京大学担任统计学讲师,沈从文也想到了他。11月13日,在接到沈从文的来信后,郁达夫到公寓里来看望沈从文了。这一天,外面正纷纷扬扬下着大雪。郁达夫推开那间“窄而霉小斋”的房门,沈从文身穿两件夹衣,用棉被裹着两腿,坐在桌前,正用冻得红肿的手提笔写作。听见门响,沈从文回过头来。一位年约30的年轻人,身体瘦削,面庞清癯,正眯缝着双眼站在门边。
郁达夫打量着那间破庙样寒碜的屋子,再瞧瞧沈从文冻馁交加的虚弱相,他一切都明白了。他邀沈从文一道出去,在附近一家小饭馆吃了一顿饭。结帐时,共花去一元七毛多钱。郁达夫拿出五块钱会了帐,将找回的三块多钱全给了沈从文,并要他“好好写下去”。从沈从文住处回去的当晚,郁达夫便挥笔写下了那篇题为《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的著名文章。在文章里,他称赞了沈从文“坚忍不拔的雄心”,也诧异于沈从文的“简单愚直”。末了,还给沈从文献了摆脱目前困境的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到外面找事作;或者去革命,去制造炸弹。中策是想法弄几个旅费,返回湖南故土。下策又有两种办法,一是应募当兵;二是做贼去偷。郁达夫以这样一种特别的形式,写出了对一个有志青年在这个社会的遭际的极度愤懑。
同时郁达夫把沈从文介绍给了《晨报副刊》主编徐志摩。从此沈从文经常在《晨报副刊》发表小说散文。他的《遥夜》诉说自己在北大的困窘与坚持,引起北大知名教授林宰平的注意。林教授不仅撰文赞扬沈从文是“天才少年”,而且主动约见,给予诸多鼓励与帮助。后来徐志摩将这位文学青年推荐给上海公学校长胡适之,胡适之聘任沈从文做了中国公学的国文教师,沈从文从此开始了极富创意的人生。
1927处底,随着第一阶段北京生活的结束,沈从文走完了最初阶段的创作历程。他的作品最先见于报刑,是1924年12月。《一封未曾付邮的信》,是至今能见到的沈从文的处女作。1925-1927年,他的作品越来越频地见于《晨报副刊》和《现代评论》,1926年,他的小说开始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三年间,先后发表各类作品170作余题。1926年,北新书局出版了他的散文、小说、戏曲、诗歌合集《鸭子》,1927年,他的小说集《密柑》由新月书店出版。            
(摘编自凌宇《沈从文传》)
相关链接
①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他在14岁是地,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与沅水流哉一带。1922年,他脱下军装,来到北京求学。
② 西会馆:当时位于北京前门外杨梅竹斜街,为湖南会馆。
③ 燕就大学;是20世纪初由四所美国及英国基督教教会联合在北就开办的大学。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沈从文辞亲远行,来到北京,想考进一所大学读书,但只有高小毕业程度的他,很快就知难而退,对正式入学死心了,改为到京师图书馆自学,希望走自学成才的道路。
B、四处碰壁的文学青年沈从文 ,在饥寒交迫、百般无奈的情况下,给郁达夫写了封信,因为他相信郁达夫的人品,相信他一定会在患难中伸出援手。
C、郁达夫为沈从文提供了摆脱困境的上中下三策,语言幽默风趣,用意深刻,体现了郁达夫对沈从文处境的同情与前景的担忧。
D、沈从文到北京后,得到了郁达夫的关怀、林宰平的赏识、徐志摩的推荐、胡适的聘任,在他们的帮助下,沈文开启了极富创意的人生。
E、沈从文从乡下来到北京,在艰难的环境下,凭借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精神,发奋求学,笔耕不辍,谱写了一曲“卑微者“的赞歌。
 (2)沈从文在北京求学期间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为什么将住所取名为“窄而霉小斋”?                                                                                                                  
 (3)结合材料,试分析郁达夫这一人物形象。(6分)
 (4)沈从文的成才之路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启迪?请结合材料,联系生活,至少就三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8分)
 




------分隔线----------------------------